您的位置: 首页 市县快讯 > 正文

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阜新市新邱区创新实践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现代化

日期:2022-06-23 09:02来源:辽宁日报次阅读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治理工作的生动写照。如何巧用一根“针”,穿起为民服务千条“线”?

阜新市新邱区如此破题: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把党小组建在楼道里。以党建为引领,破解基层治理“人少事多年龄大”难题,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现代化。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新邱区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百姓需求与志愿服务精准衔接,形成以“逢六说事”、“七无”社区创建、志愿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制度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了基层治理质效,全区信访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5%。

小广告少了,文化广场亮了,小区环境美了,居民幸福感强了,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百姓口碑铸就幸福和谐之城。

新生力量:党建与网格建设有机结合

海新社区棚改12号至17号楼,是第五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长陈红爽每天工作的地方,东家走走,西家坐坐,居民的急难愁盼、家长里短,都一一记在本子上,“这是我的工作清单,个个都得办好”。

像陈红爽这样的专职党务工作者,新邱区今年招录了65名,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长“一肩挑”,每个党支部下设2至3个楼栋党小组,实现基层党建与网格建设的有机结合。新邱区委书记杨敬忠将其形象地总结为: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把党小组建在楼道里,让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延伸到群众家门口,打通基层党建“最后一米”。

基层治理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百姓的幸福指数,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也是块复杂难啃的“硬骨头”。文慧社区党委书记田俊萍坦言,社区干部兼任网格长,社区党支部书记多由老党员担任,服务群众时难免“心有余力不足”。

面对“人少事多年龄大”的现实,新邱区委坚持党建引领、典型带动、制度赋能、实效为先,创新开展“1146”工程,打造一套组织体系,建设一个信息数据库,实施四项运行机制,确立六个工作目标。

为解决好“谁来干”的问题,新邱区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投,持续向基层注入力量、注入资金。招录专职党务工作者,迈出社区网格员专业化、职业化、年轻化的坚实一步,基层党组织逐渐转型成为采集信息、发现风险、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

新建平台:“逢六说事”现场办解民忧

解决了“谁来干”,新邱区创新党建载体,着手解决“怎么干”。

“逢六说事”,顾名思义,每周六上午固定为群众说事日,群众到社区(村)说事点“红色议事亭”说事议事,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组织相关单位、片警、“两代表一委员”接待说事群众,对群众说的事“现场快办”。

长营子镇台头皋村村民陈秀珍反映,有一段道路坑洼不平,泥泞难行。村党支部当即找来铲车,并组织10余名党员参加志愿劳动。望着整修一新的道路,陈秀珍乐得合不拢嘴。

对现场不能解决的事,新邱区建立五级协商制度,从楼栋党小组会议直至区委联席会议,逐级协商解决,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社区(村)、大事不出镇(街)、难事不出本区”。

益民社区文化广场没有照明灯,附近11栋楼居民天天摸黑跳广场舞。社区接到居民诉求后,上报给新发屯街道。在街道联席会议推动下,区住建局安装了6盏太阳能路灯。广场亮了,居民的心里也亮堂了。

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矛盾“推出去”为问题“请进来”,“逢六说事”成为居民意见的“收集站”、凝聚干群关系的“加油站”。4月9日启动以来,居民提出202个问题,圆满解决174件。6月13日,区委召开首次联席会议,对未解决的问题逐条落实,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新邱区充分发扬群众的首创精神,“逢六说事”创新不断:说事地点由室内转移到室外,哪里有问题就到哪里开;变社区召集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召集,说事范围越来越细,越来越贴近百姓;由单纯的收集社情民意拓展为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阵地;变线下为线上,把“12345便民服务热线”“城建110”等纳入区委党群服务中心统一管理、集中办公,建立问题“收集、反馈、督办、通报”闭环管理体系,居民坐在家中就能反映问题。

新考核观:从“治已病”到“治未病”

无事故、无违建……新邱区基层治理既抓末端、治已病,更抓前端、治未病,开展“七无”镇(街)和“七无”村(社区)创建工作,把矛盾和问题化解于未然,消除于无形。

在文慧社区,记者看到一个“七无”评比板,哪些问题是“无”,就得一面流动红旗。一个季度一评比,张榜公布,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从事后应对处置到事前有效防范,从碎片化管理到全周期管理,从模糊治理到精准治理,“七无”创建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考核评价体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全新的政绩观。

长营子镇党委书记王玉红说:“现在不看事后多辛苦,而是看能否防患于未然,对工作质量的要求更高了,对干部素质的挑战更大了。”

新邱区立足于“治未病”,坚持系统思维,紧盯质效提升,善于打组合拳,建立完善矛盾排查化解机制、教育宣传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通过自“浅”入“深”的发掘梳理、由“点”及“面”的系统治理、从“有”到“无”的理念更新,实现党建在一线引领、信息在一线掌握、矛盾在一线化解、民生在一线落实、安全在一线保障、环境在一线提升。

新型服务:志愿者精准对接居民个性化需求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海新社区居民张艳辉对这句话深有体会,“我腿脚不好,手却好使,平时义务为大伙做点扦裤脚之类的缝纫活。大伙也帮我往楼上扛米扛面。街坊邻居你帮我助,处得跟一家人似的。”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杨敬忠认为,大与小是相对的,和群众的生产生活近了,“小事”就不小了。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及时掌握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确保“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以小切口破题,做好基层治理大文章。

新邱区把基层治理叠加志愿服务职能,组建志愿服务中心,在统筹调度全区37支志愿服务队的同时,搭建起运行管理、专业培训、联动交流的平台。

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受益者,志愿服务中心犹如强磁场,在总人口不足7万人的新邱区,动员招募了11280名志愿者,先后开展了学雷锋、创建文明城等主题活动187次。

能说会唱的宣讲“百灵鸟”,关心青少年成长的“护花人”,关爱老人的“小棉袄”……志愿者的十八般武艺,有效满足了居民的个性化需求,助推志愿服务精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

聚沙成塔、涓滴汇海,驰而不息的党建引领实践、日积跬步的久久为功,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一个治理更加和谐、精细、高效的新邱正款款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