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市县快讯 > 正文

生态彰武的“科技底色”——省农科院与彰武县联合开展科学治沙工作纪实

日期:2023-08-28 08:54来源:辽宁日报次阅读

  战斗号角,再次吹响。

  日前,国家林草局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召开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片区推进会。在新中国科学治沙开始的地方,两大沙地歼灭战正式启动。

  沙地治理,科技先行。作为我省唯一的省级综合型农业科研单位,省农科院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中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驻阜新的沙地所为主体,以彰武县为主阵地,联合全院十大研究所,组建6个科技团队,集聚精锐团队,与彰武人民一道续写新时代的大漠风流、绿色传奇。

  创造沙地造林奇迹

  1952年,我国第一个防沙治沙研究所——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现省农科院沙地所)在彰武县章古台镇建立,新中国科学治沙自此发轫。这里人才济济,填补了我国灌木治沙史空白;营建我国第一片樟子松引种固沙林;打造风沙地改良“三样板”;带动“三北”地区固沙造林面积上百万公顷;繁育出“防沙明星”彰武松……

  71年间,有的人走了,有的人老了,但治沙人开创的事业永远不老,一代又一代后来人挺身向前,用他们的倾情付出与执着坚守,唱响一曲感天动地的“大漠风流”赞歌,为生态彰武铺陈下鲜明的“科技底色”。

  “绿了章古台,白了少年头”。沙地所在章古台镇有近4.5万亩研发基地,70余年间,科研人员聚焦主责主业,开展防护林、荒漠化防治和沙地生态农业研究及科技共建工作,致力于建设辽西北沙化土地生态治理典型示范区,探索林果粮草畜复合经营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路。在沙地所一间展室里,一代代治沙人的老照片,整面墙的奖杯和证书,诉说着这里的辉煌过往。

  爬上30多米高的守望塔,只见逾万亩的樟子松林郁郁葱葱。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树植根于上百米厚的沙层之上。在科研人员的精心守护下,这种原本生长在寒温带的树种在地处温带的彰武落地生根,创造了中国沙地造林的奇迹。从此,樟子松不断向大漠深处挺进,不仅逼停了千百年来科尔沁沙地南侵的脚步,而且成为我国“三北”防护林的主力树种。

  沙地所所长于国庆说:“历经几代科研人员接续奋斗,沙地所为打造辽西北绿色屏障和‘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也为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建设美丽辽宁,实现沙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技术储备与攻坚路径。”

  开启“生态+”科技共建之路

  融在一起、干在一处,是省农科院与彰武县科技共建的鲜明特色。

  省农科院高度重视科技共建工作,与彰武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科技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在圆满完成“科技扶贫引领示范行动”三年任务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2022年共同开启“彰武治沙暨生态+”共建之路。

  2022年,省农科院党组成员先后16人次深入共建项目区调研指导,确保方向明、思路清、路径准、举措实、保障足、效果好。选派1名科技副县长、14名科技副乡(镇)长,调集10个研究所的61名专家,与彰武县联合组建林草基地防沙固土、沙化耕地综合治理、稻田湿地生态修复、设施农业高效栽培、特色农业高效种植、草食家畜高效养殖6个科技团队,全面提升了彰武农业科技水平。

  沙地所围绕“生态彰武”建设的重点任务、重点项目,调集上百名科研人员,全情投入其中。近年来,承担科技创新项目上百项,林木良种彰武松通过国家认定,长白松通过省级认定,13个花生新品种通过国家登记,4个玉米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筛选出适合沙地人工草地的优质牧草、中草药品种16个。

  省农科院驻彰武科技团队在首席专家赵立仁的带领下,集中围绕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四大工程”,以肥改沙、以调减沙“两项改良”,高质高效开展技术攻关与示范推广。今年以来,应用示范优新品种61个,示范推广技术45项,建设示范基地31450亩。团队成员先后270余人次深入项目区现场指导,举办培训班十余次,培训农民820余人次……

  彰武县委书记刘江义说,双方在“两山”理论高值转化的道路上携手同行,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上深入探索,最终形成的“政府+企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帮扶模式,让绿富同兴的生态画卷在科尔沁沙地南部铺展开来。

  科技赋能让乡村活力无限

  “草帽”专家、“泥腿子”研究员、“黑脸”博士,省农科院专家缚黄龙、织锦绣,把大漠变成绿洲,把荒滩变成良田,科技赋能、创新驱动让乡村焕发无穷活力,让无数百姓过上好日子。

  在科研人员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农民掌握了樟子松育苗技术。章古台镇成为全国最大的樟子松育苗繁育基地,年销量上亿株,每年苗木产值近亿元。

  栽培所研究员于希臣和李启辉扎根双庙镇明水村十余年,助力明水地瓜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明水村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村民曹敬宝说:“有了专家帮忙,地瓜成了‘金疙瘩’,我们管他们叫‘科技财神’。”

  仅凭一枝花,彰武县北斗星花卉有限公司实现年繁育种苗过亿株、年出口创汇过亿元的佳绩,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切花菊种苗繁育基地。董事长王雨昌说,企业高速成长的秘诀是科技赋能,花卉所专家选育的新品种“瑞雪”,让产品品质更好,成本下降了20%。

  科技专家行走在彰武大地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感人故事,生动诠释着热爱、奉献与专业精神。

  玉米所肖万欣和妻子张书萍同为沙化耕地综合治理团队成员,为了在沙土地上种出“吨粮田”,两人在地里亲自耕种、浇水、施肥,和农民吃在一起、干在一起。

  水稻所研究员韩勇为破解沙坨子上种水稻的难题,如钉子般“钉”在田间地头,手术住院期间仍在病床上线上指导。

  每逢春节,是母羊产羔的关键时期,沙地所徐铁山、孙陶十余年如一日地坚守,虽然亏欠了家人,却让养殖成为彰武的富民产业。

  在艰苦的环境中、艰难的工作条件下,科研人员像樟子松那样,牢牢扎根于黄沙之中,不为困难所吓倒,不为个人得失费神,挫折不气馁、失败不灰心,把汗水挥洒在田野上,把科技送到农民心坎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战风沙、锁黄龙,再创科学治沙“绿色奇迹”。8月13日,彰武县成立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彰武县、沙地所共同组成。8月17日,双方召开座谈会,将聚焦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国之大者”,以科技支撑为主线,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更宽的视野,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在彰武大地写下壮美的绿色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