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12-03 07:10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次阅读
服务党的教育事业、融入党的中心工作,是高校党的建设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实践充分证明,高校党建抓好了就有凝聚力,抓实了就有竞争力,抓强了就出生产力。迈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交汇点,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天然优势、肩负重要使命,要充分发挥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在赋能产业发展、服务社会治理、促进文化繁荣等方面展现新担当、彰显新作为,不断提升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力、支撑力。
以党建创新赋能产业发展。高校人才资源丰富、科研资源富集,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把这些宝贵资源向发展一线聚焦、往产业前沿聚集,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从发展根基上助推强链、延链、补链,切实将党的组织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领校企联合科技攻关。推进党建链融入产业链,主动对接融入地方产业链党建联盟,与企业共建多元化科研攻关团队,为链上企业“送技术、送服务、解难题”,有效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推进人才链融入产业链,选派科研能力强、技术过硬的党员专家教授担任链上企业技术顾问,定期提供技术咨询和专业指导,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创新发展。驱动校地共建创新平台。发挥党组织整合资源、协同对接的作用,找准高校科技创新优势与地方产业创新需求的契合点,推动供需对接、精准匹配,建好校地合作创新的桥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以党建创新服务社会治理。高校党建创新在明确高校独特治理属性的基础上,要在提升校治水平的同时,着力创设互动平台,促进校社交流融合,引导各方资源共享。推动校治模式革新。高校治理涉及范围广、关联主体多,要进一步创新组织制度,推动党组织引领效能在师生社团、研究团队中不断提升;创新协调体系,通过发挥学术带头人作用、建立师生对话机制等方式建立协调平台,面向师生实际需求,实现党建引领与事业发展的统一。促进校社广泛互动。协力推动“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合力构建“名城育名校、名校润名城”互动发展新格局。提升善治服务效能。面向地方和产业发展需求,精心布局、长远谋划,发起成立产业创新联合体,推动区域内或跨区域的产业链联动集成,不断催生地方发展创新活力,促进产业链的一体化发展。发起成立高校院所产学研联盟,汇聚“政、校、企、盟”四方合力,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示范作用、科学研究的引领作用和高端人才的集聚作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企业的良性循环,主动服务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助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以党建创新促进文化繁荣。高校在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显著的“高地”效应,对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高校党建创新在明确高校特有文化属性的基础上还需注重高校文化的公益属性,积极推动高校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以自身文化资源构筑文化高地,实现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引领示范。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公益属性,立足高校文化资源优势,开辟更多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空间,充分调动高校内部文化资源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惠及社会。构建实践基地促进文化嵌入。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责,从搭建实践基地入手,将高校文化研究力量与地方文化资源相结合,促进校地文化资源双向流动、共同繁荣。整合多方主体强化文化共建。积极探索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制,主动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科研机构等开展合作,汇聚不同文化形态、促成多方建设合力,实现校内外文化建设的联结,形成文化建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真正发挥文化资源润物无声的传承与创新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