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 > 正文

大连市全面向基层党组织赋权扩能

日期:2022-07-05 08:28来源:辽宁日报次阅读

大连市委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今年5月13日制定出台《大连市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10个方面、57项、143件具体任务,责任到人,挂图作战,促进向基层下放权力、下沉人员、下拨资金,让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有权、有人、有钱为群众办事,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组织力、管控力、服务力。

11.jpg

为乡镇(街道)赋权减负    全面“武装”基层一线

根据《大连市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大连市首先赋予乡镇(街道)6+1项权力,“6+1”就是落实乡镇(街道)党(工)委对辖区的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和应急处置权,强化其对涉及本区域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参与权和建议权。通过为乡镇(街道)设置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办公室或综合行政执法中心,强化乡镇(街道)行政执法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职责,确保乡镇(街道)“吹哨”有人听;省政府制定赋权清单后,依法赋予乡镇(街道)行政执法权,以乡镇(街道)名义开展执法工作,逐步探索推进一支队伍管执法。

同时,出台相应措施赋予乡镇(街道)党(工)委对派驻机构的工作考核和主要负责同志任免的建议权,真正让乡镇(街道)有权威抓好辖区治理工作。

在为乡镇(街道)赋权的基础上,大连市着力完善“大工委”“大党委”工作机制,强化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统一指挥协调能力。推动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积极建立“大工委”“大党委”,吸收公用事业单位、医疗卫生单位、规模较大的“两新”组织等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兼职委员。

目前,全市组建的62个街道“大工委”、573个社区“大党委”中,吸收3223名业委会、物业公司、“两新”组织党员负责人担任“大党委”兼职委员。在“大工委”“大党委”实行“1331”工作机制,即由乡镇(街道)党建工作办公室牵头统筹策划,街道社区与驻区企事业单位互相提供资源、需求、项目“三个清单”,“大工委”“大党委”建立定期会商、定期活动、定期反馈三项制度,由党群服务中心做好具体工作承接落实,统筹解决小区停车、垃圾分类、课后托管等民生需求,促进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

大连市还明确市县各部门与乡镇(街道)之间条块权责关系和事权边界,建立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职责准入制度,未经党委和政府统一部署,区(市县)直部门不得将自身职责范围内的行政事务委托或交由乡镇(街道)或村(社区)承担,为基层党组织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创造更好条件。

今年以来,大连市西岗区八一路街道林茂社区充分发挥代表委员、“大党委”成员等力量,深化“多元合作模式”的小巷议事平台,依托网格收集居民问题,推动居民自治,让居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每月定期召开社区“大党委”联席会、居民议事会等全力推动解决居民问题。目前已调解邻里矛盾,解决下水堵塞、环境卫生等民生问题230余件,受益者达2000余人次。

22.jpg

编制和人员向基层下沉    全面“充实”基层一线

进一步深化乡镇(街道)机构改革,调整优化机构设置,原则上为每个乡镇(街道)增设2个机构,综合办事机构和事业单位总量7至9个。统筹推进编制资源向乡镇(街道)倾斜,通过市、区(市县)两级减上增下,为乡镇(街道)增加行政、事业编制1500名。

建立“1+2”干部下沉工作机制。“1”即全市每个村和社区确定一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作为结对共建单位,发挥集体力量进行结对帮扶;“2”即结对共建单位向所联系的村和社区选派一名党员干部,常驻村(社区)帮助开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工作(部分规模较大社区选派干部超过3人),同时派出单位明确1名中层干部担任结对共建联络员,负责共建工作沟通协调、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

“1+2”干部下沉工作机制实现全市928个村和743个社区全覆盖,市、县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共派出干部3400余人,直接参与村(社区)常态化疫情防控等基层治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市直机关成立公共卫生、应急处突等若干工作专班预备队,根据需要随时补充一线开展工作。同时,建立代表委员社情民意恳谈会制度,组织全市1.7万名“两代表一委员”走进村(社区),每月集中听取意见、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全面壮大基层治理工作力量。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瓦房店市组织市直单位到街道社区报到,建立“一对一”对接关系,选派安排人员下沉社区,协助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人社局党员先锋队对接东升社区后,各种保障均有具体部门负责,我们有信心在最前线圆满完成疫情防控工作。”瓦房店市人社局机关党委书记温海说。

33.jpg

强化各类机制保障    全面“激活”基层一线

整合党建、综治、城市管理等部门网格为一个网格,在综合网格上调整设置网格党支部(党总支),选优配强网格党支部书记、楼院党小组长,构建“村(社区)党委(总支部)—网格党支部—村屯(楼院)党小组—党员联系(中心)户”组织体系,全市目前已经组建网格党组织5400个。

探索建立网格议事协商、分流交办处置反馈、监督考核等制度,发挥前哨基层党组织作用。深化“在职党员进社区进网格”活动,将在职党员按居住地就近就便编入网格党组织、楼院党小组,动员参与社区政策宣讲、法律援助、健康义诊、助老助残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将在职党员进社区情况纳入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和党员个人年度民主评议党员、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强化工作约束。

打通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晋升通道。定期组织面向优秀村和社区党组织书记定向招录公务员或事业编制人员,拓宽基层一线干部发展路径。2018年以来, 大连市先后向村和社区党组织书记招聘事业编制人员76名。从今年开始,计划每年从乡镇(街道)事业编制中拿出一定数量,用于解决表现优秀的村和社区党组织书记事业人员身份,打破村和社区干部职业发展“天花板”。同时,建立起3档38级的城市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薪酬体系,基层干部职业荣誉感和工作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设立社区和村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在保障每个社区每年20万元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基础上,今年市县财政增支8500万元,专门设立村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按照大村(人口1500人以上)每年10万元、小村(人口1500人以下)每年5万元的标准,为全市928个村拨付专项经费,用于解决村民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真正让村和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有钱办事”。

中山区是大连市的主城区、老城区,小区楼院数量多,类型多样,居民群众诉求复杂,治理难度较大。中山区综合考虑地域分布、党员数量等因素,通过转接组织关系、拆并整合党组织等方式,对980余个小区楼院党组织设置进行了优化调整,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延伸到楼栋里、居民家。中山区明确小区楼院党组织要做好“火车头”“吸铁石”“穿针线”,发动党员、楼长和党员群众骨干力量,成立居民自管委员会、居民议事委员会、居民监督委员会,明确进排水管道更换、天然气管路改造入户、施划停车位等公共事务管理权属,定期召开居民会议,对涉及居民共同利益的重要事项和重大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民主决议,推动“居民事居民管”。

从曾经激烈的“抢车位大战”到现在井然有序的车辆摆放,从“杂草丛生坑洼不平”到“干净整洁花木成畦”,从“各人自扫门前雪”到“多方携手齐参与”……通过向基层党组织赋权扩能,中山区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