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 > 正文

辽宁:党员干部“架桥引路” 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日期:2022-11-25 08:30来源:辽宁日报次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是关键。辽宁省东港市、铁岭县、义县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中各具特色,他们结合工作实际和党员队伍特点,坚持把党员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通过建立产业联合党委抱团发展,盘活沉睡资源,聚集分散资金,拓宽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动力。

1124辽宁党员.jpg

东港市:党员干部争当富民“领头雁”

“大伙儿选我当咱们村的党总支书记,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为咱们村的发展选准路,带领大家共同致富。”这是新当选为东港市马家店镇珠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毕树斌做出的庄严承诺。

村里强不强,就看“领头羊”。2021年东港市高质量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一肩挑”比例达99.5%,全面实现一村一名35岁以下年轻干部、村委会党员比例结构要求和学历、年龄“一升一降”的工作目标。

近几年,东港市委实施人才振兴“归巢行动”和“头雁育苗”行动,充实村级后备干部力量,并按照党务业务、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矛盾调解四种类型精准分类,根据岗位需求实时补充村“两委”班子空缺,班子战斗力和带富能力显著提升。截至目前,东港市共配备村级后备干部826人。“年轻人干活就是有办法,村干部在网上找到了销路,轻松就帮我解决了草莓销售难、卖不上价的难题。”小甸子镇小甸子村村民曹万胜对村后备干部国竞文连声夸赞,代表了广大村民对新任干部的认可。

如今,乡村治理活力迸发。2020年以来,东港市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模式,在村级着力推进“一体五中心”党群服务综合体建设,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打造成集党员教育管理中心、村民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农业发展及电商服务中心为一体的共建共治平台,寓治理于服务之中。

“今天来村里办事,发现村委会大变样,新的办事大厅很宽敞,还有歇脚的地方,办事儿也不用挨个屋找人了,比以前方便多了。”在刚落成的马家店镇双山西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来办事的村民解贵成不住地感叹。

从“机关化”办公向“便民式”服务的转变,是今天乡村的显著变化。十字街镇赤榆村村民曲绪祥办理房证,村主任签完字直接找隔壁桌经管员盖上章,以往要跑好几次的事项,现在去一次就能办完。村民服务中心打破了传统“一人一室”的场所布局,实现村干部集中开放办公,并全面推行村干部轮班代办、首问负责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度,保证村干部实时接待群众并协调办理各类事项,仅合隆满族乡合隆村就有80多个服务事项进驻村民服务中心,年均累计办理办结各类村民事项近千件,进一步提升村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现在,村集体也富了。近年来,东港市委突破传统产业发展限制,确立“党建引领、规模经营、多方筹措、集约发展”工作思路,通过大力发展飞地经济、争取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在丹东市率先建设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区,实现抱团发展。3年间争取上级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76个,累计消灭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109个,全市20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

“以前村里没有产业,也没有钱,什么事儿都不敢干,也干不了,更不用说带领村民致富了,自从村里建了产业园,不仅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了目标,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小甸子镇小甸子村党总支书记孙贵树现在做事底气更足了。

村里的党员房名说:“村里盖大棚建园区,大伙儿跟着村里种草莓,技术哪儿不会有人教、销路也根本不用愁,村里富起来了,我们的钱包也鼓起来了,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有滋味。”

目前,东港市共有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区24个,辐射带动周边1286栋温室大棚,解决就业3800余人次,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村民也跟着富了。

铁岭县:产业联合党委助力农户增收产业优化

去年以来,铁岭县凡河镇药王庙村的蔬菜种植户刘杨、肖猛总是浑身上下充满干劲儿,种植业发展得顺顺利利,收入也水涨船高。这些都源于凡河镇产业联合党委的建立。

凡河镇是辽北地区远近闻名的“菜篮子”“果盘子”,多年以来,农户在产业发展上单打独斗、产品营销“散小杂”,且资源利用不充分,价格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农户收入得不到保障。为了破解这种局面,铁岭县委组织部在省委、市委组织部门的指导下,牵头农业专家、镇村干部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反复探讨,决定以凡河镇为试点,建立跨村产业联合党委,尝试抱团发展,共同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选择凡河镇作为试点,一是这里产业根基扎实,通过多年发展,蔬菜产业已成为凡河镇传统优势产业;二是可以借助药王庙村大市场和蔬菜仓储中转站这些现成的平台,统一农产品质量标准和销售价格,通过规模化经营主动抵御市场风险,保障农民利益。凡河镇产业联合党委于2021年正式成立,产业联合党委以药王庙村为核心、果蔬产业为轴、蔬菜仓储中转站为载体,将周围资源禀赋相似、发展类型趋同的5个行政村纳入其中,整合大棚789栋,通过健全党委班子和抓实运行机制,及时解决有关种植、仓储、转运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市场行情,助力农户增收致富。

今年年初疫情防控期间,产业联合党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四个工作组,主动与市场对接,线上线下双箭齐发,开年“第一茬”果蔬不仅销售一空,价格还有小幅度增长。下半年,产业联合党委主动联络铁岭县商务局,建立绿色蔬菜供应渠道,为居民提供平价的茄子、土豆等十余种蔬菜,以直供模式为镇内13家企业配送蔬菜,并协调全镇2000多个蔬菜大棚,通过“社区团购+送货上门”的方式,累计为银州区、铁岭县居民提供平价蔬菜310吨。自产业联合党委成立以来,已累计销售蔬菜1.2万吨,带动近2000农户人均增收8000元,村集体经济显著增长。

凡河镇产业联合党委试点成功后,铁岭县委组织部为各乡镇量身订制产业联合党委“套餐”。铁岭县东部水果、榛子等产业已经初具规模,菌菇、中草药等后发特色农业也在蓬勃发展;西部稻谷飘香,富硒大米、蟹田稻、“甜掉牙”地瓜、“红崖”雪葱等品牌农产品种植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中部除工业园区外,设施农业大棚根基扎实,乡村旅游业正在悄然兴起。县委组织部为此构建了“6+1”模式产业联合党委格局,即蔬菜、中草药、榛子、玉米、大豆、特色农业6个农业产业联合党委和1个旅游产业联合党委,有效避免了低质同构、内卷损益、互相争利的情况发生。

在特色农业产业联合党委组建中,依托蔡牛镇大北地村基础建设,尝试将镇西堡镇“甜掉牙”地瓜、蔡牛镇稻田蟹、双井子镇富硒大米等特色产品纳入其中,实现由跨村到跨镇的跃升,进一步提升了产业联合党委的内涵。

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铁岭县正在开展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评选,评选出的农业技术专家将在蔬菜、榛子、中草药的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为联合党委持续提供技术指导和人才帮助,进一步优化产业、延伸链条。

义县:盘活资源 聚集资金 拓宽增收渠道

“刘东村整合了山下村、白庙子村等5个村资金490万元、土地460亩,建设高效大棚19栋,种植大葱、白菜等裸地菜,通过‘三变’,调整了产业结构、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提高了农民收入。”日前,义县刘龙台镇刘东村宏昇大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向记者详细介绍村里的变化。

义县对“三变”改革工作高度重视,20个部门同轴运行。“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县委出台“三变”改革的指导意见,政府配套“20条”改革办法。建立县、乡、村三级书记责任捆绑体系,层层签订目标任务承诺书,立下“1年内无项目、2年内未落地、3年内没收益主动请辞”的军令状。

“2021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1.55万元,同比2020年增长6.9%。目前,全镇15%的土地流转到‘三变’经营主体,55%的农户成为股东。” 稍户营子镇党委书记李茂谈到“三变”,兴致勃勃。

稍户营子镇党委全面激活农村各类要素资源,加强统筹整合、综合利用,将村集体和农户的土地以及荒山荒坡荒滩等资源以入股的形式集中起来,通过规模化流转、集约化经营,推动8840亩土地、610亩荒山荒坡荒滩折价入股到经营主体,探索增收致富路径。更加注重资金的集成和统筹,先后整合农村发展类资金、村集体资金525万元投入到经营主体户“资金池”,让资金动起来、活起来、用起来,有效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工作好不好,干部是关键。义县先后约谈推进慢、效果差的乡镇党委书记8人,调整撤换改革迈不开步的村党组织书记58人。全力实施“领头雁”工程,大力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同步兼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目前“一肩挑”比例达到98%。

“三变”改革让义县聚粮屯镇尝到甜头。该镇6.5万亩耕地,流转了3.2万亩参与股份合作,集中连片发展裸地菜等高效农业项目,土地资源发挥了最大效益,农民连年增收。

义县通过“三变”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让增收的渠道宽起来。启动“三变”改革以来,义县村集体和农户35万亩土地、5万亩荒山荒坡荒滩,水利、电力、房屋、农机具等设施设备,以及管理、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折价入股到经营主体;1.9亿元农村发展类资金、6656万元村集体资金、7510万元农民自有资金,整合入股到经营主体;30%农户变为股东。

“统筹”是“三变”中的关键词。义县统筹涉农资金打捆使用,先后整合各级、各类涉农资金2.17亿元,切块注入105个“三变”项目,实现了资金效益最大化。统筹各方力量协同参与,66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与乡村结成帮扶对子,引领创建“三变”改革项目71个;联合农信社选派151名金融助理驻村,撬动1100余万元信贷资金注入“三变”改革主体;创新成立选派干部工作党工委,对602名选派干部进行统一管理,握指成拳推进“三变”改革。

义县选配564名致富能人进村“两委”班子,其中党组织书记139人。复制“支部建在链上”传统模式,推动289个党支部“上产业链”“进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我担任党支部书记后,带头创办了果蔬种植合作社、黄芩种植合作社、肉驴专业合作社,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20万元。如今,村里有钱了,群众纷纷脱贫致富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都显著增强。” 义县留龙沟镇大齐沟村党支部书记高彩霞的话很有代表性。

义县实行创富带富帮富机制,引导91个专业合作社、206名党员产业大户和致富能人以“一帮一”“一带多”等方式,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126个;使12.6万名农民跟随创业、变成股东,融入共富产业链,共入股土地55万亩、资金7510万元,有效推动了党员由个体致富向团队带富升级,党群携手创收增收在全县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