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高校 > 正文

东北大学百年奋进再出发

日期:2023-09-15 08:05来源:沈阳日报次阅读

  一个世纪的风雨兼程,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中砥砺前行。

  百年奋进的波澜壮阔,在实干兴邦的恢弘画卷中筑梦跃升。

  9月13日,东北大学建校100周年宣传片全球首发。仅仅半天时间,视频观看数便达到10万+。开篇语的两句话,浓缩了东北大学建校百年的辉煌与贡献,擘画出东北大学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的奋斗与探索,书写了东北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壮志与豪情。

  9月16日,东北大学将举行百年校庆大会。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东北大学正在向新的辉煌阔步前进。

  高扬爱国旗帜  赓续红色基因

  1923年4月26日,东北大学正式宣告成立,肩负起“培育英才、御侮兴邦”的历史使命。1928年后,著名学者章士钊、罗文干、梁漱溟、黄侃、刘仙洲、梁思成等人纷纷来校任教,东北大学设立文、法、理、工、教育、农6个学院24个系8个专修科,学生达到3000余人,成为当时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学科最齐全的国内一流大学。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开始流亡办学。东大师生一路求学、一路抗争,成为一二·九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点燃了西安事变的导火索,在国家民族危难的关键时刻,东大师生挺身而出、为国担当,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感召下,以宋黎、丛德滋等人为代表的东大学子前赴后继,奋勇投身抗战前线,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心怀科技报国  勇于实干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以东北大学工学院和部分理学院为基础,成立了沈阳工学院。1950年,沈阳工学院、抚顺矿专、鞍山工专等三校合组成立了东北工学院。1993年3月,东北工学院更名,恢复东北大学校名。

  东北大学党委书记郭海说:“服务国家是东北大学的最高追求。东北大学的发展进步总是与国家需要和民族复兴使命紧密相连。”科技报国、产业兴国,东北大学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第一”。

  新中国钢铁冶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东北工学院首任院长靳树梁,带领团队攻克钒钛磁铁矿冶炼中炉缸堆积这一世界难题,为承德钢铁厂的恢复生产和攀枝花钢铁厂的起步建设作出卓越贡献。中国冶金热能工程学科开创者陆钟武院士,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冶金炉专业,科研成果应用于高炉节能改造,热效率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中国首次炼铝试验的主持者邱竹贤院士,编写出我国第一部铝电解教材。

  在信息技术和工业自动化领域,东北大学同样屡立新功。郎世俊教授创办了中国首批工业电气化自动化专业,成为我国工业自动化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年仅32岁的青年教师谢绪恺提出了多项式稳定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他的这一判据被命名为“谢绪恺判据”,是自动控制领域时至今日唯一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成果。李华天教授带领课题小组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样机。张嗣瀛院士参加了“红箭-73”反坦克导弹的研制,解决了因控制指令交叉耦合而不能中靶的关键问题。

  另外,闻邦椿院士提出了多项有关振动机械理论的独创性研究成果,开创了振动利用工程新学科。王国栋院士开发出我国第一块超级钢,实现了我国超级钢的开发应用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走到了国际前列。

  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有用人才

  培养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的有用人才,是东北大学建校百年来不渝的追求。东北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2022年连续两轮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一名又一名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从东北大学出发。

  建校百年来,东北大学培养出的40余万名毕业生踊跃投身基层和生产一线。他们当中,有106名学子响应国家号召,从其他专业主动转系到采矿、地质专业。这个群体中涌现出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0余名大学教授、60余名总工程师,形成的“五四煤”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东大学子实干报国。他们当中,有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40余名“可可托海东大人”;他们当中,有在学术界和重大工程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70余名中外院士;他们当中,有以“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刘积仁为代表的一大批兴业英才;他们当中,有一批又一批推动着行业进步发展的骨干力量……

  近年来,东北大学两次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入选全国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试点高校……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院士说,东北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构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培养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学科结构和内涵,打造优秀教师队伍,构筑高水平创新平台,全面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将优质的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培养更多具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知行合一的务实作风的新时代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