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 > 正文

答好党员教育“创新题”——沈阳市大东区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党员教育培训常态化长效化

日期:2025-01-02 07:30来源:辽望·先锋次阅读

  党员教育培训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提升党员素质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党大学习,没有干部大培训,就没有事业大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近年来,沈阳市大东区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思想引领,以系统化建设为抓手,着力解决党员教育培训内容零散、施教不准、保障薄弱等问题,积极探索开展新时代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大东模式”。

  优化内容设置,破解党员教育培训方向性不强问题

  “通过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学习,深刻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我们要学用结合,一以贯之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近期,在大东区“80后”中青年党员干部培训班上,学员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了讨论,大家踊跃发言,气氛热烈。

  明确方向性是优化教育培训内容的重要举措。大东区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员教育培训的首课、主课和必修课,通过调查研究,制订培训计划、设置课程体系,让培训内容更加匹配党员需求。

  今年年初,大东区按照不低于全区各领域党员人数20%的比例,组织各领域党员线上填写“党员教育培训调查问卷”,并组建调研组深入区直各党(工)委就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进行调研分析,在全面了解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领导干部与老中青党员特点及需求的基础上,实施了“十百千万 提质赋能”党员教育培训工程,对全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全区重点工作中的党员骨干和基层一线党员骨干等开展“凝心铸魂”“头雁强基”“雏雁提质”“专业赋能”四大行动,20家区直单位重点面向以上三类培训对象,共安排150期重点培训班次,破解精准度不高问题。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大东区坚持把党员教育培训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政治过硬、本领高强”要求,探索建立“1+7+N”课程体系,即向基层发布1个区级师资库,为基层设置7节基础课(围绕理论武装、思想铸魂、党建领航等重点教学专题,创新政治理论、党性修养、革命传统、形势政策等7个方面教学基础课),鼓励基层创新N项能力提升课,推动党性教育、政治理论教育、知识技能教育深度融合,系统抓实党员教育培训。同时,大东区对参训党员不定期开展跟踪回访、检查评价,不断完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运行机制。

  完善分类培训,破解党员教育培训针对性不强问题

  为进一步深化党建业务融合,区国资局党委创新党课形式,以“红色领航、国资新程”为主题,以大东区优秀企业为依托,推出了集党员队伍建设、沉浸式体验于一体的“行走中的党课”,为国资系统党员开启了一段充满科技魅力与教育意义的旅程,受到全体党员一致好评。

  面对各类党员的不同需求,大东区一直坚持因需施教、因类施教,努力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教育。

  在机关领域打造“悦读书 阅大东”全民阅读品牌,凝聚机关党员知大东、爱大东、建大东的智慧和力量。在教育领域开展“三亮一创”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教师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于骨干老党员和特长老党员,大东区依托老干部(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等阵地,开设形势报告会、读书班、警示教育等多形式课堂,开展“走进课堂”集中学。针对行动不便、年老体弱的离退休党员,组建大东区“送学上门”报告团,为社区提供点单式服务,打造“行走”的课堂。

  聚焦不同党员的教育培训需求,大东区注重因类施教,按照区级普遍培训、基层党委兜底培训要求,在全区开展了“万名党员进党校”活动。其中,区级举办各领域党组织书记、中青年党员干部、党务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等培训班13期,培训近3000人;基层党委累计开展教育培训386期,培训党员近1.25万人。对农村、街道社区、“两企三新”等其他不同领域党员,大东区也注重围绕“训什么、怎么训、谁来训”,制定差异化培训课程,提高培训针对性,有效解决“大水漫灌”问题。

  创新培训形式,破解党员教育培训方式单一问题

  “这次的培训班太赞了,既有系统的理论授课,又有工具书式的按需教学、沉浸式的实地观摩、互动式的案例模拟,干货满满!”这是学员们的一致反馈。近期,大东区津桥街道举办了社区“两委”干部履职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此次培训旨在提高社区“两委”干部的政治文化素养和履职服务能力,着力锻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社区“两委”干部队伍。

  自实施“十百千万 提质赋能”党员教育培训工程以来,大东区不断创新党员教育培训方式,通过设计小而美、精而特的教育培训场景,设置多元化、实战化的教育培训考场,积极破解党员教育培训方式单一问题。 采取“理论辅导+讨论交流+参观见学”形式,常态化开展集中轮训;采取“党组织书记当老师、党建阵地做课堂”方法,使基层单位党员培训更接“地气”、更冒“热气”;采取“案例分享+书记沙龙+现场教学”形式,开展导师帮带行动,力求课堂理论学习有深度,实践教学有收获;采取“线下共学、线上送学”打造多元化学习课堂,保证流动党员学习不掉队。

  挖掘整合区内革命遗址、旧址等资源点位13处,形成“红色资源图”供各级党组织打卡学习。打造现场教学点8个,助力党员在看与学、思与行中知行合一。积极用好党课、电教片等党员教育载体,进一步激发全区党员干部争抢拼干事激情。

  聚焦中心工作和群众需求,科学设立共产党员先锋岗510个、划定党员责任区852个、设立先锋工程项目397个,引导党员亮身份、树形象,比作为、创佳绩。积极推进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工作,充分运用“四下基层”工作法,深入开展“党派我来的 我是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和“敲门行动”“暖心行动”“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等活动,2024年,全区组建志愿服务队393个,开展志愿服务23824次,解决群众实际困难7947个,进一步加深了党员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感知与认同。

  不断整合资源,破解党员教育培训资源紧缺问题

  为破解党员教育培训资源紧缺问题,大东区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实现阵地、师资、经费等党员教育资源区内循环使用。

  采取专兼聘并举方式,将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党员领导干部、党校老师、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先进模范人物、单位业务骨干、离退休党员干部等60人纳入“区级党员教育培训师资库”,在对其进行培训指导后,打造出“党的理论”“党章党规党纪”“知识技能”等九大类72堂精品课程库,向全区发布,供基层点单。发布师资库5个月来,60名党员教育培训师向区直单位授课150余场,覆盖党员6000余人。

  积极发挥区委党校主阵地作用,建强10个街道党校分校,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村)党群服务中心、学校、楼宇园区等辖区内挖掘出N个党员教育学习点,形成“1+10+N”培训阵地体系。同时,依托111个远程教育教学点构建“网络学习”阵地,形成“线上+线下”的党员教育全覆盖模式,让党员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教育培训。

  制定出台《大东区党建工作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按照机关和事业单位每人每年300元、每个社区(村)每年2万元、每个街道每年4万元的标准,落实以财政资金为来源的党建工作经费。将社区(村)自留党费比例提高到50%,“两企三新”领域党费做到百分之百返还,每年设立70万元财政经费、60万元党费预算,全力保障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在各领域全面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