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农村 > 正文

阜新市:“兵支书”,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日期:2025-02-21 07:05来源:阜新党建次阅读

  走在辽宁省阜新市乡村,总能听到“兵支书”这个词。据阜新市委组织部组织二科科长马书博介绍,“兵支书”是老百姓对退役军人村党组织书记的亲切称呼。这些“兵支书”,脱下戎装,建功家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在乡村振兴这一新“战场”上,他们活跃在村里村外、田间地头,早已成为村民眼里的“排头兵”“领头雁”。近年来,阜新市注重发挥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积极实施“兵支书”培养工程,通过精心“选、育、管”,让“兵支书”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选好“兵支书”,建优配强工作队伍

  阜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就业创业科科长李思明告诉记者,目前全市已经有124名“兵支书”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农民致富的引路人。他们优秀的个人素质,源于军旅生涯的磨炼,把他们推送到村党组织书记的岗位上,是阜新市委组织部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一直在做的工作。经过实践检验,这些“兵支书”坚定的领导力和责任心毋庸置疑。

  在阜新市,农村籍退役军人占全市退役军人的70%。市委组织部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充分肯定退役军人“靠得住、愿奉献、能带富、敢担当”的良好品质,千方百计引导优秀退役军人进入村“两委”任职。他们通过建立“兵支书”“兵两委”后备力量库,深入摸排全市45岁以下退役军人情况,准确掌握其年龄、政治面貌、文化程度、专业特长、存在不足等基本信息,将符合条件的退役军人致富能手、产业带头人,尽数纳入村级后备力量库。按照“发现苗子、持续跟踪、推荐岗位、培养成才”模式,持续推动发现一批、培养一批、上岗一批、带动一批,让“兵支书”在乡村振兴一线发挥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在阜新市619个村中,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的退役军人有124人,担任村“两委”的有276人,近500名退役军人被纳入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两委”后备力量库。

  育好“兵支书”,有效提升履职能力

  部队是座大熔炉,进来一身铁,出去满身钢。如何把这些好钢用在刀刃上,阜新市以育好“兵支书”为出发点,开展了系列培训。

  2024年10月9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福兴地镇十家子村党支部书记张廷阳参加了由市委组织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委党校联合举办的阜新市首届乡村振兴“兵支书”能力提升培训班。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曹占富的动员讲话,深深地打动着张廷阳和每一名参加培训的“兵支书”:“充分发挥退役军人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引导更多优秀退役军人‘爱农业、爱家乡、爱农村’,全力打造一支听党指挥、勇于担当、作风优良、扎根基层的‘兵支书’队伍。”张廷阳说:“接下来的培训,不仅内容丰富多样,而且紧贴乡村振兴发展实际,让大家找到了一种聚焦短板、查找弱项、集中‘充电’赋能的感觉。”“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振兴政策”“农业产业发展”“促进村集体经济壮大”“做好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用好思想政治工作法宝”,每一节课都是为“兵支书”量身订制的。大家纷纷表示,培训拓宽了视野,提升了能力,对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让学员受益匪浅。

  正是这样精心谋划、因材施教地培训,提高了“兵支书”工作能力。培训之初,为深入了解“兵支书”整体情况,市委组织部牵头成立了13个调研组,深入村屯调研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工作情况、长处短板,为“兵支书”履好职把脉定向。通过推进培训常态化、精准化,将“兵支书”培训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整体计划,通过发放专题调查问卷,准确掌握“兵支书”迫切需要的学习内容。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训什么”原则,系统设置教育培训主体班次和专题班次,将传统的大班“大水漫灌”变为小班“精准滴灌”,邀请壮大村集体经济、村庄建设等领域专家授课,通过线上线下、实地观摩等形式开展培训。2024年以来,阜新市开办培训班2批次,拉练观摩2次,累计培训200多人次,实现全市“兵支书”教育培训全覆盖。

  管好“兵支书”,全面增强“领航”能力

  壮大村集体经济有啥新思路?有啥金点子?2024年,阜新市启动了“百名书记谈乡村振兴”活动。作为一名“兵支书”,海州区韩家店镇民主村党支部书记丁洪磊在交流发言中说:“是在青藏高原当两年汽车兵的经历,给了我当村党支部书记的底气。”民主村曾是阜新市闻名的“韭菜村”,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搞大棚种植的农户越来越少。丁洪磊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牵头成立了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80多户村民修缮大棚300余座,实行统一经营管理、统一种植销售,村里的棚菜生产由“单打独斗”逐步走上“抱团发展”的道路。2022年,由阜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出面,联系农业技术专家到民主村大棚进行现场指导,引导农户试种打破休眠期的西瓜、草莓获得成功。眼下,民主村的大棚草莓长势喜人。丁洪磊自信地告诉记者:“错峰上市的草莓订单不断,1斤就能卖80块钱。”2023年以来,民主村党支部加入了韩家店镇果蔬产业联合党委,该村成为核心村,先后组建了11个党群共富责任区,带动933名村民参与大棚种植。村党支部先后培育了22名致富带头人,推荐2名表现优秀的入党积极分子加入了党组织。

  “没有‘兵支书’的引领,就没有我王洪男的今天。”太平区水泉镇塔子沟村村民王洪男的这句话也是许多村民的心里话。他所说的“兵支书”,正是该村党支部书记白雪冰。身为“兵支书”的白雪冰,在引领村民持续增收的过程中,想了不少办法。经过缜密“侦察”,他把“目标”对准了普地奥莱农业有限公司,动员村民与其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在168亩流转土地上建起27座大棚,让村里30名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王洪男便是其中之一。他说:“我常年在大棚里干活,每年都有4万多元钱的收入。”

  “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是“兵支书”身上特有的精神气质。如何让“兵支书”更好地引领村集体发展、服务群众?市委组织部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增强“兵支书”的“领航”能力,联合印发了《阜新市关于培塑和引领“兵支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在明确“兵支书”培育、使用路径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同时,他们还建立起“兵支书”传帮带管理机制,按照部队战斗班组模式,由1名现任优秀“兵支书”结对帮带本地5名退役军人。通过手把手传、到一线帮、在现场带的形式,引导退役军人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形成“兵支书”成长与“乡村振兴”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