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3-28 07:25来源:辽宁先锋次阅读
在丹东星罗棋布的草莓温室里,小草莓为丹东农业发展释放出巨大能量。丹东草莓缘何掌握“流量密码”?离不开专业人才力量的培育支撑、完善的产业科技服务体系以及良好的城市资源环境的多重加持。
近年来,丹东市围绕做强草莓产业、做深草莓加工、做优草莓品质等方面做足人才文章。以城市资源为基础,谋求“草莓产业升级、专业人才汇聚、创新城市转型”的三轮驱动,探究“产—才—城”融合发展机制,推动人才链与要素链、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聚变,打造产业型创新人才的聚集中心,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
以城聚才 以真情吸引人才,开展“归巢”行动
“归巢”大学生是家乡土生土长的苗。丹东市大力开展本土人才乡村振兴“归巢”行动,吸引青年人才回村工作。以所辖县区为主体,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发动镇村两级党组织,“三级联动”开展“地毯式”调研,摸清本地区在外学子底数,建立定期联络机制,通过“组织一次岗位体验、举办一次面对面座谈会、开展一次慰问走访、形成一个常态化服务清单”等“四个一”联系服务活动,与在外“家燕”保持密切联系,发出“归巢”邀约。同时,依托草莓产业,邀请省、市知名专家学者,以地区概况、产业发展、电子商务为培训内容对“归巢”大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安排本地“土专家”“田秀才”和优秀村书记开设“田间课堂”,开展现场教学,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尽早融入乡村。启动“归巢行动”后,丹东市共选聘371名“归巢”大学生到村任职。其中,东港市已实现206个行政村每村至少一名大学生全覆盖。
打好乡情乡愁感情牌。2019年1月,小甸子镇小甸子村国竞文成为东港第一个“归巢”大学生。“说实话,刚开始我也很犹豫,有人说,读了这么多书,为啥还回农村?”硕士毕业后,国竞文在辽宁沈阳一家食品检测机构上班,收入可观,因为心中始终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在感受到家乡变化和国家好政策后,坚定了回村想法。“我是学食品加工的,懂得肥料成分、如何配肥,就想自己承包草莓大棚试一试。”国竞文和男友卖掉了城里的婚房,承包了3个草莓大棚,一起研究如何施肥、科学种植,俩人起早贪黑,吃住在大棚,大棚当年实现收益60万元。“这俩孩子真不熊!”听着乡亲的夸赞,国竞文父母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闺女刚回来时还觉得没面子,现在老两口也帮着打理大棚,用行动支持他们。在提高自家大棚草莓产量的同时,国竞文还帮助村民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归巢”大学生助推城市打造特色“草莓IP”。通过举办“丹东·东港草莓文化节”等方式,持续深化草莓品牌建设,激活“草莓效应”。“归巢”大学生们通过快手、抖音等平台直播宣传家乡特色草莓产业,有效提升草莓品牌知名度,提高经营效益。他们领办合作社,创办经济实体,开展网上销售,为全村草莓种植户打开网络销路,实现村集体与农户双赢,成为助推乡村草莓产业振兴发展的“领头羊”。
以才促产 以草莓产业育才,注重技术赋能
2014年,从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杨远杰回到家乡辽宁丹东,在丹东市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从事小浆果栽培种植工作。起初,合作社农户对这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充满怀疑,觉得“他一个毛头小子懂个啥?上个大学就能指导我们了?”杨远杰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他在合作社研发丹东红颜草莓低温预冷促早栽培技术,经过多年的总结和完善,草莓上市时间可提早两个月,成为国内最早上市的红颜草莓,每公斤价格最高达200元。他还通过引入电子显微镜将花芽分化检测成功,用数据量化规范了低温促早技术,每亩地可以增加收入3至4万元。2018年7月,杨远杰牵头组建合作社技术团队,近五年累计义务为丹东周边种植户服务指导3000余次,带动从业人员2000人次,充分彰显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对丹东草莓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丹东市先后成立了2家草莓专家工作站和1家草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内外院士专家定期前来开展草莓科研与技术指导工作。“草莓品种要好吃,产量要高,还要能抗病,培育这样一个品种不容易。”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姜兆彤三十多年来始终致力于草莓新品种培育和新技术推广工作,进村、入户、到田指导农民科学种植。近年来,姜兆彤带领草莓科技人员承担国家草莓引智成果示范推广、草莓病虫害综合防控等科研项目10余项,为草莓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直接增加社会效益100亿元以上。
“互联网+”让草莓走进千家万户。近年来,丹东草莓从之前只能坐在家里等小贩上门收购,最远只能卖到沈阳、大连等省内城市,到如今利用互联网,搭上电商快车,可以直接端上各地消费者餐桌,红遍全国。2022年,邮政航空货机直飞丹东机场,开通了“丹东—南京”草莓邮航专线,实现了快递行业发运省际草莓从丹东直飞全国的新突破,助推丹东草莓等特色产品进一步拓展市场。
以产兴城 以城市资源和服务留才,政企协同发力
丹东地处辽东半岛东端,南临黄海,东依鸭绿江,江海交汇造就了这里优越的水土资源。昼夜温差让糖分积淀,充足阳光给果实上色。恰到好处的湿度、温度、空气、水,独特的土壤,湿润的气候,为丹东草莓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环境,为留丹来丹从事草莓研究种植的广大人才提供了施展空间。
由丹东市农业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丹东玖玖农业有限公司等13家具有行业代表性、覆盖丹东草莓全产业链的单位发起成立的丹东市草莓产业协会,是一个全市性、行业性的社会团体。今年年初,丹东市草莓产业协会成立大会成功召开,协会的成立是推动丹东草莓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举措。去年4月,丹东市人大组织召开会议,正式启动促进丹东草莓产业发展立法工作,印发并解读了《丹东草莓产业发展促进条例(草案)》立法工作方案》。加强草莓产业发展立法、依法保护草莓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广大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一台电脑就可以管理所有大棚。”“在现代化草莓大棚的基础上打造一个草莓博物馆,就是要通过草莓文化增加丹东草莓产业的厚重感。”草莓博物馆田园综合体负责人王洪安道出建造草莓博物馆的初衷。草莓博物馆(北国之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占地99亩,集品种选育、立体栽培、展览、示范、培训、采摘、高端种植技术推广等于一身。成立以来,相关政府部门积极配合,为北国之春田园综合体申报辽宁省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多平台宣传推介,让更多人才了解草莓底蕴、投身草莓种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