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高校 > 正文

大连财经学院
构建“1234”文化育人矩阵 探索新时代思政教育新路径

日期:2025-04-15 07:05来源:辽宁日报次阅读

  青铜展柜里,纸币“交子”似在低语千年货币文明的密码;匠人指尖上,彩陶面塑揉捏出辽南民俗的斑斓画卷;亭台回廊间,飞花雅集在吟咏中续写千年不辍的诗心文脉……在大连财经学院,文化育人的春潮正漫过传统课堂的边界,在线上线下交融共生的沃土上奔涌。近年来,学校探索与创新实践大学生德育工作模式,推进“文化浸润”工程,构建了一套特色鲜明的“123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在新时代思政教育的考卷上作出创新性文化应答。

  坚守一个阵地发 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带着更丰富的课件走向了课堂,他们一如既往地将红色资源写入课程教案、融入教学。对他们来说,思政课既要深耕“小课堂”,还要善用“大课堂”,通过重走红色足迹、对话楷模、利用虚拟仿真教室等,让思政教育可触可感。

  作为文化育人的主阵地,学校构建起贯通专业与通识的课程体系。在夯实思政必修课基础上,开设《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等人文选修课,开展射艺、龙舟、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

  在数字化教学的创新实践中,学校依托超星平台打造的《古代名剧鉴赏》《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等网络课程,以“云端课堂”掀起校园“国学热”。课程上线以来,累计吸引逾万人次在线学习,传统文化借力数字技术突破时空边界,构建起文化育人新阵地。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内的博雅国学空间、和乐工作室、和艺工作室等独具特色的教学场所,灵活采用情景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开展了经典诵读、民俗体验、诗词雅集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和艺术熏陶中,更加深刻地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搭建两个平台 拓宽培根铸魂文化场域

  漫步校园,日晷晷针在青石上印记光阴,劝学古训于石壁间铭记千年智慧,“励学”楼群承载治学风骨,“三境”亭台对话先贤哲思,学校将文化密码镌刻进校园肌理,打造了22处人文景观串联成露天文化课堂。

  为了给学生打造更丰富的思政学习环境,学校搭建了“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双育人平台,拓宽动态与静态、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场域。打造了近3000平方米的思政育人矩阵——从展现民族复兴之路的历史展馆,到解码货币文明的货币史主题展馆;从中国精神主题展区到虚拟仿真教学中心,“7馆3区1中心”构建起立体化学习场域。学校与大连华夏文化体验馆、金家街非遗文化体验馆、大连市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助力学生在多元体验中提升思政素养。

  学校精心筹备并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建了一支由杰出师生代表构成的团队,打造了《传统文化一百讲》这一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育人品牌栏目。同时紧密结合中国传统节日,陆续推出了“六艺赏端午,非遗进校园”“中秋游园会”等特色活动,让学生在浓郁的节日氛围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学校还围绕“传承文化血脉、歌颂时代精神”“民俗与艺术创作”等主题,举办了大黑山剪纸艺术展、唢呐音乐鉴赏会、非遗面塑体验课等传统文化活动100余场,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领略传统文化的非凡魅力。

  凸显三个特色 构建传统文化育人体系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辽南刘氏面塑》课堂上,学生们揉捏着彩色面团,在老师指导下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海鸥、星海湾大桥等具有大连特色的作品。在大连财经学院,这样的文化传承场景已成为校园日常。

  学校制订相关方案,巧妙地将中华美学精神、传统财商文化、农耕文化等十大类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大思政课”实践教育体系。

  学校紧紧扎根于大连这座地域文化宝库,精心策划开展了“复州皮影戏”“庄河剪纸”“辽南炻器”等一系列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核心的主题活动。沈冬娜教授的咨政成果《非遗活态传承视域下大连城市形象建构与对策建议》不仅被大连市相关部门重视与采纳,更让青年学子看见传统文化焕发出的时代生命力。

  大连财经学院货币史主题展馆,既是财经专业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大连市民打卡的文化地标,更是“财经特色”的具体体现。自2020年启动以来,展馆逐步构建起涵盖先秦、秦汉以及红色货币等在内的18个展区,共计展出从先秦时期直至当下的九百余枚珍贵钱币。作为大连市钱币学会教育基地以及大连市社科联哲学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展馆始终在人才培育、文化传承以及社会服务等多个关键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聚焦四个维度 凝聚强国一代奋进力量

  当甲骨文的笔画在屏幕上翩然起舞,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呈现出具象表达。由大连财经学院学生创作的作品《灵动甲骨》,摘下了2024年中国国际创新大赛铜奖。这不仅是学生从青铜纹样中捕捉设计灵感、在非遗工坊里汲取创业智慧的缩影,更是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晋级省级平台的生动注脚。

  学校深耕“四轮驱动”育人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师培养”“党团建设”“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将传统师道、师德与师术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出台相关方案,邀请知名学者开展主题宣讲,深化师德师风建设成效。

  学校推动党团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融合,紧抓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时间节点,连续多年组织师生党员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迹等地进行实地研学考察,深化理论学习,提升师生政治素养。几年来,师生实践团队百余次踏上井冈山的蜿蜒小道、西柏坡的黄土高坡,在革命老区丈量红色热土,通过社会实践,让行走的思政课绽放别样光彩。

  学校荣获了“辽宁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等多项殊荣,两支实践团队获评全国社会实践重点团队。

  “我们正致力于构建传统文化育人的生态系统,未来将继续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矿,培育更多兼具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引导学生筑牢文化自信根基,勇担民族复兴重任,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大财力量。”学校党委书记王小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