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10 07:05来源:辽望·先锋次阅读
“希望大家胸怀国之大者,投身到国家农业建设的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大有可为、大有收获,也把沈农人‘忠诚、奉献、创新、自强’的品质,在国家农业发展中得以传承光大。”3月7日,沈阳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洋为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教兴农思政课。近年来,沈阳农业大学聚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践行耕读教育理念,全力打造服务乡村振兴“四大员”实践育人体系,实现了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与服务乡村振兴有效结合。一代代“沈农人”执科技之笔,以沃土为卷,把强农兴农的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黑土地与“书本本”——课堂入田野
学农爱农是沈农人的基因,强农兴农是沈农人的使命。沈阳农业大学的学生们深入乡村讲政策、做调研、送技术、提建议,深刻感悟这堂重要且难得的“必修课”。
“‘理论宣讲员’‘信息采集员’‘科技辅导员’‘专业研究员’这‘四大员’,是沈阳农业大学探索的一套独具特色的‘大学生+乡村振兴’育人模式,我们全校两万余名在校学生都要深入田间地头,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全员参与、全国覆盖。”学校团委书记柴宇向记者介绍。
学生行走在村头田间,既当“理论宣讲员”,又当“信息采集员”,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学校的好技术“播种”下去,也广泛深入联络农民,掌握农业生产一线动态,把农村、农民的真实情况“采集”上来,搭建起学校与田间的“金桥”。
在刚结束不久的寒假里,沈阳农业大学再次组织7000余名学生结成小组、组成团队,深入到全国近2000个乡村开展“躬身为农”的生动社会实践。
“新农人”有“新花样”。近几年,沈农的同学们又抓住新媒体传播的“风口”,通过编制视频、动画片等新颖手段,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学校的技术成果更深入、更广泛地带入万千农户,让“书本本”真正飞进了“黑土地”,年受益群众达到5万人以上。
黑土地与“脚板板”——实践出真知
沈农的学子们深知,只有亲自丈量田间地头里最清晰的脉搏,才能听到阡陌纵横间最真实的声音。他们“全员动员、小组行动”,化身“科技辅导员”“专业研究员”,真正深入农业一线,发现一个又一个问题,解决一个又一个困难。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李紫晶将社会实践的落脚点选在了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官营子村。这里是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但是李紫晶通过调研发现,这里以传统种植为主,在产业标准化和品牌化上仍存在短板。要实现产业升级,必须从标准化生产入手。李紫晶遂向学校农业专家孙周平教授求助,孙教授以科技特派员身份,到村提供系统性的技术支撑,为当地特色农产品“604紫茄子”量身打造了一套生产技术规范,助力当地破解产业标准化与品牌化难题,实现了农产品产量与农民收入“双提升”。
沈农的学子们,正是通过大量的严谨细致的调查研究,实现了与“三农”工作的紧密融合。近年来,学生们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联系乡村5000余个、上传调研数据50余万条。他们用这些饱含故土深情的调研成果,探寻、挖掘解锁农业经济的“丰收密码”。
黑土地与“穗弯弯”——稻菽千重浪
“四大员”服务好不好,还得农田里的麦穗“说了算”。沈阳农业大学组建了“服务乡村振兴博士团”,帮扶各小组“答疑解难”,成为本科生们服务“三农”的“最强大脑”,确保技术“送得对”、建议“提得准”。“我们服务乡村振兴博士团成立于2022年,由738名硕士生、博士生组成。在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的指导下,为每个本科调研团队配备了一名博士团成员,规划和指导寒暑期社会实践。”博士团成员、2022级生物学专业博士张峥介绍。
在“服务乡村振兴博士团”悉心指导和学校科研力量大力支撑下,各科技小组在为农村、农民“解忧”的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园艺专业本科生徐璐将实践点选在锦州义县大定堡满族乡。“服务乡村振兴博士团”成为其“坚强后盾”,提出并应用了农业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一系列举措,有效推动了当地农业发展。当徐璐把列满解决方案的技术规范交给农户们的那一刻,农民朋友们热泪盈眶,连连称赞。
沈阳农业大学利用“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平台,每年动员1.5万名学生与2000多个村、农业合作社建立稳定关系,成立2000多个联合科技小组,帮助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沈农实践育人模式”被评为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并入选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学生实践成果《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被农业农村部采用,并面向全国推广使用。
在“沈农实践育人模式”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沈农学生扎根农村自主创业,当起了“新农人”。在读博士、开原为农农资公司总经理宋雨薇,一边在学校潜心进修、提升专业知识与素养,一边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为农民排忧解难、助力增产增收。她感慨道:“从本科到现在,是不断的社会实践充实着我,引领我一步步探索创新。未来,我将持续强化产学研对接,为铁岭市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有人说农村‘土’,有人说农民‘土’,更有甚者说农业‘土’。但是我认为,这种‘土’是能够育人的‘土’,是能够长出庄稼的‘土’,更是能够让全中国14亿的老百姓吃上饭的‘土’。如果是这种‘土’的话,我愿意‘土’一辈子!”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学院隋旭男同学的一番话,正是一代代沈农人最内心的声音、最真实的写照。“沈农实践育人模式”让学生既拥有了“顶天”的实力又拥有了“立地”的能力,知农爱农情怀在农业生产一线得到认可,从事“三农”事业的决心和意愿更加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