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报国英模——罗阳

日期:2019-06-26 16:55来源:中华先锋网次阅读

罗阳.jpg


人物简介

罗阳,男,汉族,1961年6月出生,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设计员,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党委书记兼第一副所长;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2007年以来任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2012年11月25日上午,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的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在大连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原性猝死,经抢救无效,于2012年11月25日12时48分在工作岗位上殉职,享年51岁。

罗阳同志投身祖国航空事业30年来,秉持航空报国的志向,坚持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理念,兢兢业业,攻坚克难,长年超负荷工作,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了各个重点型号研制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为我国航空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先进事迹

1951年6月29日,国营112厂在辽宁省沈阳市创建。这便是后来被称作“中国歼击机摇篮”的中航工业沈飞的前身。自此,新中国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航空篇章。

十年后的同一天,在陕西省西安市一个普通的军人家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母给孩子起名“罗阳”,“阳”,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当时,并没有人知道,这个与新中国航空第一大型企业同一个生日的男孩,会在未来,用整整30年的生命托举起中国航空事业的腾飞。

2012年11月25日12时48分,就在歼-15舰载机首次成功着舰之后仅十几个小时,见证了中国航空实现从陆地到海洋的跨越这一历史性时刻之后,身为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的罗阳终于累倒了,再也没有醒来。

“他是在以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歼-15舰载机行政总指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玉海哽咽着说。

“舰载机每次起降撞击的是他的心脏”

11月25日14时,在分别了整整17天之后,王希利终于见到了丈夫。这段时间,她总想劝劝罗阳,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不要太累了。可是,他实在太忙了,她一直没有机会和他说这句话。

这一次,她终于有机会跟他说这句话了;这一次,丈夫也终于肯听她的话,好好休息了。当王希利走进医院抢救室的时候,罗阳安详地躺着,只是此时,他的心脏早已停止了跳动。

“你太累了,你睡吧。”握着丈夫的手,王希利泣不成声。

是的,罗阳太累了。11月17日22时,刚刚率队参加完珠海航展的他飞回沈阳,没顾得上回家,便连夜赶到大连。11月18日一大早,一架直升机降落在“辽宁号”航母上,从上面下来的是面带倦意的罗阳。把行李扔到030207号房间的床上,他连脸都没洗一把,一转身便上了塔台。

舰载机的每一次起降,罗阳的身影一定会出现在最近的地方;每次海试的间隔期间,他找设计人员、飞机测试人员了解飞机的状况;下午飞机返航后,他对舰上多个工位、对试验点进行全面监测。他还是舰载机机库的常客,详细研究歼-15舰载机正式服役航母后的维修、拖动等问题。航母上的勤务战士清楚地记得,整整7天,每个夜晚,罗阳房间里的灯几乎通宵亮着。罗阳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一组组数据和他通宵思考的结果。

航母上的舰载机降落时,属于硬着陆,坐在飞机里的人感觉就像撞墙。哪怕出现一点小小的失误,都可能撞损航母,造成巨大损失。身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的责任和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舰载机的每次起降,撞击的是罗阳的心脏。”中航工业集团沈飞副总经理苗玉华说。

“他是在以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

曾与罗阳共事过的李玉海至今无法相信,当初那个大学里的排球主攻、400米冠军会这样猝然倒下。“只有一个歼-15累不坏罗阳,他是一直在以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

是的,罗阳实在是太累了。10月31日,一个重点型号在沈飞首飞成功,为党的十八大献上了一份厚礼。11月3日,沈飞又一个重点型号成功首飞。不到4天的时间完成两个型号的飞机首飞,这创造了沈飞公司乃至中航工业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两个型号,罗阳都是研制现场总指挥,经历了与歼-15舰载机起降同样惊心动魄的紧张时刻。

奇迹的背后,是罗阳对自己生命的透支。过去整整两年时间里,他一直坚持在试验一线。“711”,即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1个小时,已经成了罗阳工作的常态。尤其是这一个月来,罗阳的疲劳强度达到了顶点,变成了“724”,即每天工作近24个小时。

航空工业有一个专业术语———累积损伤。再结实的飞机结构和材料,在接受重载荷后,反复受到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折断。72岁的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原副所长施荣明说,罗阳在工作上一直就是这样拼命。“罗阳的去世,就是累积损伤的结果。”

“他看飞机的眼神像看自己的孩子”

罗阳的办公室陈设很简单,最抢眼的是各种型号的航模。在这些模型中,沈飞研制型号的航模,则是他最为珍爱的。

在“辽宁号”航母成功完成任务,快要驶抵大连港时,罗阳拉住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歼-15总设计师孙聪,两个人站在甲板上,共同探讨下一个型号的未来。这是孙聪与罗阳的最后一次交谈。

“我们不是在做事,我们是在从事一项事业。”罗阳曾经这样说,“航空报国是使命。”

也许是出身军人家庭的缘故,罗阳从小就对国防事业充满了向往。高考时,成绩优异的他没有报考清华、北大,而是选择了北京航空学院。

1982年8月,刚刚大学毕业的罗阳分配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回忆起那段岁月,他的大学同班同学,又曾同在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的方玉峰说,正是老一代航空人对航空事业的默默奉献让他和罗阳这批人坚定了“航空报国”的信念。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离职下海成为风气,罗阳和他的同事们选择了坚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防实力依然有着很大的差距,是责任感和使命感支撑我们,缩短了这种距离。”方玉峰说。 “沈飞是新中国航空的长子,长子就需要做出长子的样来。”罗阳在沈飞的同事们依然清晰地记得罗阳说这番话时那凝重的表情。

在罗阳的领军下,沈飞人做到了。作为我国重要的歼击机制造基地之一,沈飞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型号任务。歼-15飞机的成功研制,沈飞仅仅用了12个月,创造了世界航空史的新纪录。

航空部门副部门长王雪亮回忆,无论风多大,天气多冷,每次舰载机着舰后,罗阳都要亲自查看飞机状况。“他查看飞机的眼神,就像是看自己的孩子一样。”当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起降后,一向不轻易表达情感的罗阳忍不住热泪盈眶,与刚刚走下飞机的飞行员紧紧拥抱在一起。也许在那一刻,是罗阳最幸福的一瞬间。

11月29日上午10时,罗阳同志的追悼会在沈阳举行。在沈飞,1.5万名职工坚守在工作岗位,用这样的方式为他们的好领导、好兄弟、好战友送别。当天下午,中航工业在沈飞召开了重点型号动员会。

罗阳在生命最后一刻还牵挂着的中国航空的未来,将在这里延续。

“你说,我们做企业是为什么?”罗阳一把抓住既是老同学又是老同事方玉峰的胳膊。

这是2002年8月,罗阳调任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不满一个月时说的话。

方玉峰叹了一口气。这已是那个月来罗阳第10次问他这句话了。

“当时,我并不理解他。现在,我自己也负责企业管理,才真正懂了。”2012年11月28日,方玉峰仰起头,沉默了许久,才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啊。”

近几年,沈飞公司的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6%,利润年均增长34%。今年,企业产值将连续第三年超过100亿元。

4天时间内,两个重点型号的飞机首飞,沈飞创造了中航工业历史上的奇迹。

“沈飞的责任实质是国家责任。”这是罗阳生前说过的话,“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人的特殊性。”“他太不像一个老总了”

11月25日12时48分,罗阳的生命画上了句号。大家想要为他换上一套像样的衣服,翻遍了他的行李,却连一件西装都没有。

“他本来就打算穿平时的夹克参加庆功宴的。”罗阳的秘书任仲凯哽咽了。

总是一身工作服,腕上一块旧电子表,原来的表带早就断了,后换的表带和表盘也不般配。每次罗阳回到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他的老同事们总爱拿他开玩笑,“你这形象也太不像个上万人企业的老总了。”

罗阳听了,低头看看,笑一笑,也不在意,继续探讨技术对接问题。

“罗总不像老总,他更像我们的兄长。”沈飞公司的年轻工人王天冰说。

一天晚上,罗阳来到正在进行重点项目会战的一个分厂。看到不少工人的眼睛因熬夜而通红,罗阳的眉头皱了起来。第二天,工人们惊喜地发现,车间的一角摆放着崭新的床铺。

原来,罗阳一走出车间,便抄起手机,拨通了工会主席的电话,提出三点建议:给工人提供小睡条件,提高加班伙食标准,联系医院为工人体检。“一定要保证一线人员充足的休息和体力。”“他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

在沈飞副总经理苗玉华的眼中,罗阳绝对是个帅才,“他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

从任沈飞董事长开始,罗阳便拿出了搞航空科研的劲头研究企业管理。如何解决长期封闭的军工企业的发展成为罗阳潜心钻研的新课题。一摞子企业管理的专业书籍和沈飞的相关资料被他迅速“啃”了下来。那段时间,沈飞的车间里经常会出现一个穿着工作服,戴着眼镜,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的中年人。他向一线工人问这问那,还时不时地掏出本子记录着。

在对企业深入研究之后,罗阳提出,沈飞最大的问题是主业单一、市场单一。在他的大力倡导下,企业划分为军用航空、民用航空、通用航空和非航空产业四大业务单元,分别制定发展战略。EVA、综合平衡计分卡、精益六西格玛……现代管理工具的引入让员工耳目一新。

在这位管理专家的“领航”下,沈飞再次腾飞。世界著名通用飞机制造商美国塞斯纳公司来了,加拿大航空巨头庞巴迪宇航公司来了;沈飞配套的ARJ21飞机成功首飞,L162飞机成功首飞;通航产业园区建设启动……

“中航工业优秀领导干部”、“第三届辽宁省创业企业家”……厚厚的荣誉证书为罗阳作出了评价:在企业管理者这个新的岗位,他依然是最优秀的。

“没有罗阳的一体化,就没有歼-15”

就在歼-15舰载机的设计接近尾声的时候,每天早上8点,都会有一个由十来辆大客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驶入歼-15的设计单位———中航工业沈阳所。

大客车缓缓停在综合设计大楼前。车门打开,500多名穿着中航工业沈飞工装的人鱼贯而出。

他们是负责歼-15研制的工作人员。带队的正是董事长罗阳。

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创新让我国的飞机设计周期大大缩短。但对于航空工业来说,先进的设计理念要变成先进的产品,需要先进的制造水平支撑。技术出身的罗阳深深懂得这一点。歼-15设计之初,他便主动找到歼-15舰载机总设计师、时任中航工业沈阳所所长孙聪,提出了设计和制造数字技术一体化的构想。孙聪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我们是一拍即合。”

两人当时拍板,沈阳所与沈飞紧密合作,实现面向制造的设计以及面向设计的制造,共同打造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这一航空工业新模式。

说干就干。沈飞公司的制造工艺团队提前深入到沈阳所进行技术对接;飞机进入研制阶段,大批中航工业沈阳所设计人员的身影又出现在了沈飞公司的研制现场。舰载机的研制涉及大量特殊关键技术,有数百个技术环节需要突破。面对技术难题,沈阳所的设计人员和沈飞的研制人员一起研讨,并肩作战,共同突破。

三维数字化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在沈阳地区实现了同步。

“没有罗阳提出的厂所合作设计制造一体化,就没有歼-15舰载机在这么短的时间取得这么大的成绩。”歼-15舰载机行政总指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玉海这样评价。

无论怎样书写中国航空史,罗阳的名字都将被永远铭记。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注定,1961年,罗阳出生的那一年,新中国第一个飞机总体设计研究所———沈阳所正式成立。6月29日,罗阳与新中国航空工业第一大型企业———沈飞前身112厂拥有着同一个生日。

罗阳的一生,属于中国航空。他用生命诠释了一名航空人的报国情怀。在中国航空实现了从陆地向海洋跨越的历史性一刻,他完成了自己人生最辉煌的谢幕。

“擦干眼泪,送别战友,我们重新上路,为中国航空创造下一个奇迹。”李玉海代表所有航空人许下了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