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11-27 08:53来源:辽沈智慧党建云平台次阅读
进入新时代,辽宁到底还行不行,辽宁到底有没有底气重振雄风、再现辉煌,从而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宏伟目标?这是近些年来一直困扰辽宁广大干部群众的现实问题。导致发展信心不足的原因,除经济社会发展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外,对辽宁自身优势不够明晰、正能量释放和传播力度不大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与外界“唱衰辽宁”舆论相互叠加,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对我省干部群众的振兴发展信心造成严重冲击。
省委书记张国清在今年9月28日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要有预期管理的意识,要有正能量,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释放良好的预期,把信心展示出来,把腰杆挺起来,把微笑露出来,把我们未来发展的场景和发展路径描绘出来,展现出共和国长子‘辽老大’的良好精神面貌。”这一工作要求,既切中了当前辽宁在“精气神”方面的关键短板——发展信心不足问题,同时又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坚定发展信心,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指明了方向。要求我们在正视问题与短板的前提下,对自身优势要深刻洞察和明晰判断。要在自信的基础上采取有力举措把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并通过积极主动的预期管理,在全社会营造出“看好辽宁”的强大正能量氛围。
辽宁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是全国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省份之一,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沿海省份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开埠最早的省份之一,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新中国工业崛起的摇篮,被誉为“共和国长子”“东方鲁尔”。进入新时代,辽宁具有很多显著优势(或称比较优势),其振兴发展一定能行,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辽宁寄予厚望、系统谋划,是新时代辽宁振兴发展无与伦比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及辽宁的振兴发展一直高度关注、倾注心力、寄予厚望。特别是在“9·28”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明确了新时代东北及辽宁的战略定位,即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国家对辽宁振兴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一系列国家层面的重大政策举措陆续出台、一大批有重大影响力的项目在辽宁布局,辽宁经济发展实现了筑底企稳、稳中向好、稳中有进。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辽宁的干部队伍建设,在净化修复政治生态的基础上,从中央国家机关、外省市选派了一大批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到辽宁任职挂职,有效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特别是选优配强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充分发挥了“头雁效应”,有力带动了全省干部队伍作风转变和治理能力提升。因此,我们要“跳出辽宁看辽宁”,从国家发展的大格局、从历史发展的长视角去审视辽宁的振兴发展,不为一时的经济指标排名所扰,不为“唱衰”舆论所惑,进一步清晰认识辽宁在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要地位,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雄厚的产业基础,是新时代辽宁振兴发展的独特场景优势。辽宁矿产储量丰富,全省已发现矿产110 多种,能源、黑色金属及冶金辅助原料、有色金属及贵金属、化工原料、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等五大门类矿产种类齐全,尤其是发展现代工业需要的大宗矿产资源得天独厚(铁矿石、菱镁矿、红柱石、硼矿等储量均居全国第1位,锰矿石储量居全国第5 位),是全国具有这种优势的少数省份之一。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辽宁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辽宁工业门类齐全,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列举的41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工业行业,九成在辽宁都有布局。丰富的资源储备加之完备的产业体系,使得辽宁工业具备自我配套、自我供给能力强这一突出优势。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前期面对防疫物资紧缺的难题,我省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调整生产,提供大量国家急需的设备及工业产品,就是这种底蕴最鲜明、最直观的体现。同时,辽宁战略性产业集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装备制造、钢铁、石化等产业在全国仍具有优势地位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这些都为智能科技、数据产业、工业互联网等提供了庞大的应用场景。在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只要我们坚持用“赋能”理念充实、改造和提升大工业思维,做到“抓大不放小”“喜新不厌旧”“重硬不轻软”以及把“短”拉“长”,辽宁这一场景优势必将展现惊人的爆发力,拥有更大的可作为空间。
地处东北亚和环渤海中心地带,是新时代辽宁振兴发展的有利区位优势。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辽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南临黄海、渤海,东与朝鲜一江之隔,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辽宁拥有大陆海岸线2110公里,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和葫芦岛6个沿海港口,大连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等8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和出海大通道,是我国对接东北亚、沟通欧亚大陆桥的前沿地带和北方地区的开放门户,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作用突出。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辽宁的中欧班列数量已稳居全国前列,与中东欧国家“17+1”经贸合作机制有效运行,在中蒙俄、中巴、中国—中亚—西亚等“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建设,以及推进“辽满欧”“辽蒙欧”“辽海欧”“辽蒙新”等国际大通道建设中拥有广阔发展前景。作为与“京津冀”地理距离最近、交通最便捷的省份,辽宁在积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深化环渤海地区合作中也大有可为。辽宁拥有沈阳这一枢纽型中心城市,经济圈辐射范围广,带动东北地区振兴发展作用显著。同时,辽宁还拥有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沈阳制博会)、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大连软交会)等国际性、全国性会展平台,通过进一步“赋能、升级”,必将成为辽宁创新开放的新助力。
丰富的人才存量和科教资源,是新时代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创新优势。人才是第一资源、战略资源。我们不仅要看到近年来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人才外流问题,更要看到在人才存量上,辽宁依然是人才大省。一是辽宁人口素质总体较高。据国家统计局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辽宁人口受教育程度在全国排名第2位。二是专业技术人才比重高、基数大。目前,辽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32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4%,其中高级职称人才48万人。全省产业技术工人48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1%,其中高技能人才100.7万人。三是高层次人才集聚。工作关系在辽宁的“两院”院士有5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2人;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人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四大人才”)和青年千人计划、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人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四小人才”)数量,在全国居于前列。同时,辽宁科教资源密集,创新潜能巨大。全省共有高校115所,其中“双一流”高校4所,全国排名第9位;中科院所属科研院所6个,全国排名第5位;国家级高新区8个,全国排名第6位;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科技活动机构近1700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创业孵化机构三类平台291家,全省备案众创空间数量累计超过200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过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9000家,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内核的人文特质,是新时代辽宁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优势。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历程中,特别是伴随着新中国大工业建设,辽宁人形成了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内核的精神气质,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埋头苦干、忘我奉献的先进典型。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以及郭明义、罗阳、张鸣岐、毛丰美等就是辽宁人这种精神气质的杰出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的‘民族脊梁’”。特别是通过净化修复政治生态,“忽悠文化”“等靠要”思想等被进一步肃清,干事创业的正能量氛围更加浓郁,“‘忽悠’没有出路、实干才能振兴”已经在全省干部群众中形成高度共识。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辽宁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显著优势。但是,优势只是振兴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实现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不能坐享其成、坐而论道,必须以十足的勇气和冲天的干劲,起而行之,切实将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的信心和动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项目和高质量制度创新成果。
持续强化理论武装。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将辽宁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首要的任务就是,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补钙壮骨、强基固本。要结合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各级干部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再学习、再对标。健全落实“第一议题”制度,要求各级党委(党组)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领导班子会议的“第一议题”,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第一时间传达学习,逐字逐句研究,全面领会精神,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形成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找思路、找方法、找答案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强力优化营商环境。“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的“六项重点工作”之首,事关振兴发展全局。要将辽宁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紧紧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设总体要求,重点抓好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等4项“硬指标”。对各级政府、各级干部而言,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要从“办事不求人”入手,着力打破各种条块分割、利益固化、关系文化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有效破解“政策信息不对称”“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重审批轻监管”等问题,认真落实“非禁即入”原则,全面推行“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大力实施“不来即享”,坚决整治“吃、拿、卡、要”,彻底打通法规和政策措施贯彻执行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对该办且没有政策瓶颈的事情,要真心实意去办、痛痛快快去办;对该办但有政策瓶颈的个案问题,要规范程序、阳光操作、特事特办;对该办但有政策瓶颈的共性问题,要以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问题,并形成制度创新成果”。
有效盘活干部人才资源。千秋基业,干部为要,人才为先。要将辽宁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把优选、优培、优用各类干部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存量”与“增量”并重,筑巢引凤,广开贤路,为辽宁振兴发展提供源头活水。要将辽宁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坚持党的好干部标准。要始终坚持把政治过硬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第一标准,把斗争精神、为民情怀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标准,突出实绩导向,大力选拔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综合运用组织推荐、无任用调研、公开选调、公开选聘、个人自荐等方式,打破身份界限,省内外、国内外并举,积极选拔和引进财政金融、生态环保、城市规划、园区建设、企业管理、大数据与智能科技等领域急需紧缺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着力打破干部成长的“隐形台阶”,落实各级领导班子中年轻干部配备的刚性要求,形成优秀干部人才层出不穷的生动场景。
健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好干部和优秀人才既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要将辽宁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建设,有效激发和保护干事创业激情。要健全完善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容错纠错的制度机制,旗帜鲜明地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及时关注、关心干部人才身心健康,开展经常性谈心谈话,有效化解负面情绪,推动符合条件的被问责和受处理处分干部的合理使用。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相结合,对市场化人才加大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力度,稳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让各类人才在辽宁安心、安身、安业。
积极主动宣传释放良好预期。“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将辽宁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以预期管理意识为先导,着力克服固有思维定势,通过积极主动唱响辽宁优势、释放良好预期,有的放矢地解决因“失语”而导致的发展信心不足问题。要牢牢抓住“关键少数”,结合当前和下一步开展的“四史”学习教育,有针对性地将“辽宁优势”融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和基层党组织关于“四史”的学习教育内容中,有效增强全省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振兴发展信心。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等舆论阵地作用,通过“融媒体”方式,加强国内外宣传推介,加强对辽宁优势、机遇、变化和美好未来的解读宣讲,主动占领舆论“高地”,积极传播“辽宁好声音”,真正把微笑亮出来,树立辽宁的良好媒体形象,切实增强辽宁的营商吸引力。
[作者系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副校(院)长、教授、经济学博士 郝春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