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29 15:49来源:辽沈智慧党建云平台次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要用三个五年规划的时间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进程并在2035年实现建成,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这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也是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文化的强势回归。从2019年底起,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持续笼罩全球,面对疫情冲击,起初自保性的地方主义时有出现,但各国很快发现,在医疗物资、人员流动、疫苗研发等各领域没有全球性的合作很难“独善其身”。当前,我国正在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反观西方国家,却一直难以摆脱疫情阴霾,这让我们从多元角度重新认识世界,深入思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政府决策和人民行动。
纵看中华文明迭进、横看各地文化变迁,我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有种强大力量使中华民族在多难中兴邦、在融合中延续、在互助中强盛,让我们在疫情寒冬中抱团取暖,更让我们在建成文化强国目标的引领下坚定前行,这种力量就是文化力。中华文化力孕育于中国人民创造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经形成便会通过导向、凝聚、教育、感染等方式,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在革命战争影片中,我们常看到行军中的“快板诗”令红军将士们斗志高昂,迸发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血性气魄,进而战胜艰难险阻,这是文化的惊人力量。今天,“精神力量”“力量源泉”“综合国力”“国家软实力”等理念,彰显和表达的都是文化的“力”的意义。
一种文化形成“文化力”,展现出力场作用,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但一经形成却具有类似遗传基因的力量,可在代际的自然传承中延续,为绝大多数人认可认同,并以身践行。中华文化形成后经历过数次繁荣和重构,在繁荣中内化坚定形成向心力、在重构中同化重生形成持久力,逐渐形成文化力场。疫情防控斗争的实践证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精神支撑。在这场疫情防控战役中,党和国家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力的精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报名抗疫志愿者并活跃在各条抗疫战线,千万大学生不离家、不返校,居家自学上网课。在这场抗疫战争中,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全国数百万名医务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这正是中华向心力与持久力的体现。
大学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与载体,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要着力培养中华文化力的坚守、传承与创新者。培养大学生辩证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之于其他文化的本质异同,要准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核心地位,做中华文化坚定的守护者。要培养大学生的“仁爱”之心,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尊重生命,将理想信念与科学知识转化为报国行动实践。要培养大学生成熟的、理性的文化判断与鉴别能力,敢于、勇于、善于与时俱进地推动自我革新,既要不断吸引外来文化有益的部分,也要自觉抵御外来腐朽文化的侵蚀。要培养大学生对当下文化有清晰的认识,深刻认识代表民族初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国家初心的革命文化、代表政党初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差异与融合关系、传承与创新关系、核心与外围关系,进而准确把握当下文化创新的实质内涵。
传承中华文化力应重点提升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要讲好城市故事,用好城市文化资源,滋养学生心灵。城市文化是丰富的,从书香氤氲的阅读场所,到散落街巷的人文意蕴,是城市居民的生活,也是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基地。辽宁省高校众多,省内各地城市文化丰富,比如历史文化、抗战文化、民国文化、工业文化等,都具有鲜明特色。城市文化是独特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经济形态塑造了其独有的文化,比如东北大学就深受所在时代及地域的影响,形成了光荣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大学要与城市文化联合,传承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
传承中华文化力应重点在完善机制体制上下功夫,一是完善文化传承教育导学体制机制。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广泛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类课程,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的拥护者与传承者;二是完善文化传承守正创新体制机制。要在大学中建立更加开放的文化交流氛围,让师生在文化交流中拓宽国际视野、坚定文化定力,让中华文化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交互中融合、吸收、借鉴,使文化这个上层建筑不断完善,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物质基础,并引领物质文明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创新中华文化力应重点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回答好传承什么、创新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我们既要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契合性,又要清醒地辨别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中不相适宜的部分,择用之、改用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持久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擘画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中华文化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元力”,是指引方向、战胜困难的一切力量的基础与源泉,充分认识并坚守、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力,将为建成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特别是在全球战疫的吃劲时刻,期待更多的“文化力”转化为“凝聚力”,最终锻造成全人类与病毒抗争的“战斗力”。
(作者:东北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雷、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高晨光、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陈浩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