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研究思考 > 正文

新发展格局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访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余淼杰

日期:2022-11-17 09:38来源:辽沈智慧党建云平台次阅读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辽宁党校报》特别邀请到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余淼杰进行解读。余淼杰曾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是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中国研究联盟秘书长、黄廷芳/信和青年杰出学者、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经济学博士,是全球经管类前1%高引论文经济学者,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英国皇家经济学奖”的华人学者、吴玉章人文社科奖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曾在《Economic Journal》《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经济学国内外顶级和一流期刊、报纸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中英文专著、教材、时评随笔23部;在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等央媒多次发表理论观点,在《焦点访谈》作为专家学者受邀深度访谈近十次;曾被联合国、亚洲发展银行、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参事室、团中央和多个地方政府聘为专家顾问。

全面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辽宁党校报》:如何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余淼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性特征,更有基于中国国情出发的中国特色。要进一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需要深刻意识到我们已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刻理解“三新一高”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包括“中国式”和“现代化”两点。在“现代化”上,其含义与世界各国存在共性,即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关于“中国式”的含义,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现在拥有14亿多人口、114万亿人民币GDP,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位居全球第一,外贸、对外直接投资等规模均为全球第一,都体现出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经济体。因此,中国作为一个大型经济体,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和小型经济体必然存在差异。我们可以借鉴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体实现现代化的经验,但不能照搬其途径和要求。例如新加坡可以借助其小型开放经济体的特点,通过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来实现现代化。但对于中国而言,融入全球经济体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开放是现代化的前提,但除了开放,中国仍须在其他方面进行努力。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大部分已经实现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是“做大蛋糕”,而非“分好蛋糕”;而“中国式”的现代化,强调在“做大蛋糕”的同时也要更好地“分好蛋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以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起点,以让每个人都实现共同富裕为终点,循序渐进。不能简单将共同富裕和“大锅饭”画等号,共同富裕强调的公平是机会的公平,而非结果的公平,需要个人勤劳致富。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国现在经济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实现物质文明的现代化发展,就必须要解决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解决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例如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是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协调是内生特征;绿色作为普遍形态,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广义哲学的角度而言,也是为了解决不充分的发展;开放作为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充分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共享是最终目标,在于强调要实现平衡的发展。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绿色发展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是唯一一个将生态和环境保护写入宪法的国家,足以看出我国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视。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和平发展。尽管现在出现了一些贸易的单边主义现象,但我们仍处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要坚持和发展全球化,就必须要明确当前国际社会的基调是和平发展。我国在2021年7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在关键场合强调和平发展的重要性,在复杂变幻的国际形势中保持了高度的战略定力。

新发展阶段如何以新发展格局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辽宁党校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理解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    

余淼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新发展阶段,要立足新的发展阶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要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新发展格局。为此,要深刻理解“三新一高”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所谓“三新一高”,指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和促进高质量的发展,其中的核心在于新发展理念。因此,全面系统理解五大新发展理念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辽宁党校报》:如何理解新发展阶段的内涵。

余淼杰:为什么说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阶段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具体而言,可以从六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的事实可以从经济角度来理解。以产品附加值为例,中国外贸的变化很好地从微观层面体现了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国外贸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其中加工贸易的附加值相对较低。从纵向时间维度来看,从2000年至今,我国一般贸易的比重提升了15%左右,体现我国附加值不断提升的过程。从横向维度来看,即使是在附加值相对较低的加工贸易中,产品也从原来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例如衣服、鞋帽等,逐渐转移到附加值相对较高的资本密集型行业,例如机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

第二,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的事实可以从产品质量角度来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设质量强国。从2001年到2012年我国产品质量显著提高。2012年至今,在这十年的伟大变革中,产品质量也仍在稳步提升。

第三,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的事实可以从企业绩效角度来理解。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企业绩效的常见指标。克鲁格曼曾言,生产率不是一切,但在长期中近乎一切。我国企业生产率从2001年至今大约提升了50%以上。另外,虽然我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低于美国,但考虑成本后,我国产品对比美国仍然具有比较优势。

第四,新发展阶段体现在中国的全产业链优势中。我国工业拥有41个大类、666个小类的分类。工业体系完整程度在全球都十分少见。

第五,新发展阶段体现在我国的产业集聚现象中。中国的许多工业城市,尤其是一线和二线城市,拥有自己的“产业名片”,并基于“产业名片”,通过中心外溢作用,使得相近的产业基本在同一个地区进行集聚,起到降低固定成本、实现规模经济递增的作用。

第六,新发展阶段体现在我国较为合理的三大产业布局中。我国第一产业比重和全球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基本一致。我国第二产业比重为37%左右,而发达国家第二产业比重一般在15%以下。中国之所以需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处于一定的高度,在于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决定了中国经济不能过早脱实向虚,否则就无法实现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目标,无法体现中国制造工厂的地位,无法稳定保障中国的就业。因此,中国目前的三产布局仍是较为科学合理的。

《辽宁党校报》:如何理解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余淼杰:第一是创新的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包括狭义的创新和广义的创新。狭义的创新又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技术进步,一个是产品创新。二者存在明显差异,产品的创新远远难于技术的改进,从无到有的突破远远难于边际上的改进。技术进步,也可以叫做发展,更多强调工序的发展、应用的发展,所有企业都可以是技术进步的创新主体,这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义。产品创新,也可以叫做研究,需要大型的科研攻坚,需要大量大型科研机构来集中攻克。未来,我国在创新发展上,应更加着力于原创式的创新,在政策扶持上加大基础性研发的投入。广义的创新,在于对规则机制和标准的创新。通过创新规则、创新机制、创新标准,积极融入全球一体化,积极参与全球经贸治理。对此,我国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尝试。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3年开始开放,到现在已经有21个自贸区,并且于2020年建立了海南自贸港。另外,我国现在强调出口企业内外销达到“三同”标准,即“同一条生产线、相同的标准、相同的质量水准”,也体现了标准的创新。

第二是协调的理念。协调发展的含义在于区域协调、城乡协调、行业协调。其中,城乡协调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前提为新的“四化”,即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在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融合,强调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统一推进。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已经佐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度不协调,将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果有的地区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则工业化地区将缺少劳工,劳动力供给难以满足劳动力需求,进而提升用工成本,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有的地区工业化滞后、城镇化超前,就会有大量人口去往城市打工,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劳动需求不足,带来贫民窟等现象,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统一推进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适度领先的阶段,相对健康,但仍需大力推进城镇化,保持工业化城镇化步调一致。要推进城镇化,一个关键就是推动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粤三角一体化,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统一发展,建设发展成渝城市群、中游城市群等,同时做好二线城市的发展,包括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厦门海峡西岸城市群、中原和郑州城市群等。总体而言,协同发展九大城市群,发挥中心城市的外溢作用,利用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客观认识到中国经济主体是县域经济,通过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全国经济发展,最终真正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和统一。

第三是绿色的理念。作为发展的普遍形态,绿色发展理念的首要内涵在于理解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当前,我国仍以化石能源为主,非化石能源,即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分别占比约15.7%。我国现在面临“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目标,要求在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25%,任重而道远。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即削减煤炭能源占比需要在风光水电充分发展的前提下进行。

第四是开放的理念。需要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正处于全球化的格局中,这是由全球化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全球化有两个最基本的核心特征,其一是生产的地区化,其二是贸易的多边化。目前,全球范围内,构成相对较为复杂的工业产品,仍然是由全球各个地区进行分工,一部分地区生产零部件,一部分地区进行包装、装配、加工,再销售到全球各个地区。目前,虽然一些国家开始推行贸易保护主义、贸易单边主义、贸易欺凌行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全球分工生产和贸易的模式,因此不可否认我们仍然处于全球化的格局中。但是,当前阶段的全球化已经开始呈现新的表现形式。以往的全球化,表现为以WTO为代表的多边经贸合作。在部分国家推行贸易单边主义的背景下,当前WTO的争端解决委员会陷入瘫痪状态,多边合作举步维艰。因此,当前阶段的全球化开始呈现以区域经贸合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特征,例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等。

第五是共享的理念。共享分为三步来实现,第一步首先是脱贫攻坚。我国在脱贫攻坚上取得了伟大成就,在国际脱贫攻坚会议上获得了广泛认可,很大程度得益于中国结合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力量。我国脱贫攻坚的成就离不开党强有力的领导,第一体现为政令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通过五级书记挂帅、第一书记带头的方式建档立卡,踏实落实脱贫攻坚任务;第二体现在党强有力的领导下,采取了产业脱贫这一有效途径,实现了长足的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共享理念的第二步是乡村振兴。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用工成本已经高企,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海外是大势所趋。资本密集型产业,受益于中国的全产业链优势,不鼓励也不应该转移到海外去。对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而言,资本投入大于劳动投入,而资本投入对于产业链配套上下游的距离有严格要求。中国拥有全产业链的优势,且主要分布在我国三线城市或中西部城市。因此,资本密集型产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符合我国的产业布局和竞争优势,也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共享理念的第三步在于实现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按劳分配的原则再次强调,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公平,并非结果的公平,而是机会的公平,每个人都需靠自己的劳动和努力来获取相应的财富。勤劳致富的理念反对不劳而获、反对坐吃山空,警惕财富代际传承的不可持续性。以英国衰退的经验为例,19世纪时期,英国作为日不落帝国,经济发展强劲,而后逐步衰落,原因繁多,其中之一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大量食利阶层,仅依靠父辈留下的财富,通过放贷赖以生存,最终使得整体经济失去活力、创新力和持久力。除此之外,通过税制改革,合理化再次分配机制也势在必行。总体而言,共享理念,第一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第二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第三步适当调节高收入,从而形成正态的橄榄型体系,实现共同富裕。

《辽宁党校报》:如何理解新发展格局的内涵。

余淼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在于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并且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内容,在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我国当前的核心竞争优势已经不再是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而是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因此发展的关键在于挖掘和发挥出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在需求。借鉴美欧日等长期发展较为稳定的经济体的经验,其区域内统一大市场的作用不言而喻。欧盟中除了德国和法国以外的国家,都无足轻重,而其能够成为全球政治经济力量的重要议题,关键原因在于构建了一个区域的全面的统一大市场。我国要构建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以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来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实现。首先,要处理好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创新力、引领力、竞争力;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包含1.6亿个市场主体,相当于14亿中国人民中每10个人就有1个人在做生意,由此可见民营经济的地位、规模。其次,要从源头上做到市场的统一,即推进要素市场的改革,允许人才、资金、土地、数据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推进产品和服务市场的统一,落实内贸和外贸市场的“三同”标准,降低贸易成本、废除贸易壁垒、推进地区贸易合作,禁止形成地区的小循环闭循环,争取形成国内大循环。

第二,全面构建新开放体系,改善营商环境、推进投资的便利化。以稳预期为起点,稳外贸、稳投资、稳金融为方式和手段,实现稳就业的最终目标。

第三,通过宏观政策发力,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而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扩大消费。首先,中小微企业贡献了我国80%的就业,是创造就业的市场主体。要提振消费、保障内需,就必须要保证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空间,帮助其度过疫情带来的艰难时期。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目标之一是为中小微企业纾困,使其能够承受住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保障居民税后可支配收入的稳步提升也是挖掘内需潜力的重要前提。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减税降费,适当扩大财政赤字的规模,有利于合理促进国内大循环。扩大内循环并非闭关锁国,内外循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外循环也同样重要。促进外循环可以从六个方面入手。一是促进出口目的地的多元化。随着中美关系、中欧关系日趋复杂,积极开拓新兴国家市场,实现出口目的地的多元化,有利于降低出口风险。二是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于产品贸易,应该通过扩总量、调结构的方式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挖掘各行业的比较优势,利用数字手段进行赋能。三是扩大出口,通过降低进口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等手段实现,进而提升居民的消费者剩余。四是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五是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优先推进海上丝绸之路,鼓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进出口贸易,重点推进陆上丝绸之路的东北亚地区,发挥沈阳和大连的地域优势。六是推进区域合作,短期内重点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协定,加快推进辽宁乃至整个东北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辽宁党校报》编辑部采访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