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3-25 07:10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次阅读
据载,孔子行游歇息,马儿偷吃了道旁庄稼,马被农夫扣留了。子贡去要,没有要回来。孔子的养马人去要,要回来了。子贡和马夫,谁的文化水平高,谁能言善辩,答案不言而喻。然而,子贡没有说服农夫,马夫却做到了,个中缘由估计在于马夫能站在农夫的角度看问题,用农夫听得懂的话交流,打动了农夫。如果马夫摆着架子、以势压人,恐怕很难要回被扣的马。
仔细想一想,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会唠“百姓嗑”,会和百姓唠嗑,这样和群众打交道时,自然就容易打开群众的心扉,群众也不拿干部当外人,工作自然就好开展了。反之,有些年轻干部刚刚走出象牙塔,实践能力有所欠缺,沟通交流能力不强,讲政策虽然可以倒背如流、讲得一字不差,但没能转化成群众语言,群众听了难以理解,更不要说深刻领会了。年轻干部克服“水土不服”,首先就要学会用群众语言说话,掌握好说话艺术,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传出更多好声音。
转变思想,把话说到群众心窝里,在共情中共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家长里短虽然是民生小事,却最具烟火气,充满生活气息,不仅是老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能反映百姓生活情况的风向标和晴雨表。要深知,如果不顾群众的感受,即使语言再华丽也苍白无力,这样的沟通交流达不到体察民情、说服群众的目的,也难以赢得群众的信任,甚至还会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说话要接地气,要多了解一些当地风土人情和基层实际,聊老百姓感兴趣的家长里短,聊那些能够引起老百姓共鸣共振共情的话题,多说贴心话,多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做到虚心请教意见,耐心倾听抱怨,诚心接受批评,用心用情沟通交流,讲更多“掏心窝”的真话实话,真正架起干群之间的连心桥,让老百姓愿意打开心扉,成为老百姓的知心人。
深入群众,把政策讲到群众心头上,在共商中共建。当年,焦裕禄一声“我是您的儿子”,瞬间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省考察调研,来到当年知青下乡的梁家河村,他用陕北方言向乡亲们介绍夫人彭丽媛:“这是我的婆姨。”这样的语言,现在听起来仍旧亲切温暖。党员干部要学会与群众打交道,要主动走出办公室,把工作重心下沉到群众身边去,利用和群众拉家常、聊日常的机会,多学习,多了解。日积月累,耳濡目染,自然能学会更多的群众语言、熟练地讲好群众语言。要带着真心到群众身边去,多说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多讲群众关心在意的切身事,推动干群相互理解、积极配合。
依靠群众,把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在同心中同干。密切联系群众始终是我们的制胜法宝。办事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利益出发,事就好办,解决问题就有抓手。要把功夫做在日常,多去走访调研,多和群众沟通,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敲开家门、走进“心门”,真心实意办好群众揪心事,增进干群鱼水关系。总而言之,掌握群众语言这把金钥匙,不仅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更要在办实事上下番苦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