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25 07:10来源:辽宁日报次阅读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其根本立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实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切实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为辽宁全面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扎根人民沃土筑牢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离开人民,文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站稳人民立场,不仅坚持文化建设为了人民、造福人民,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人民对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且坚持文化建设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将人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力源泉,将人民作为完成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主体力量,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把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源头活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党在一百多年奋斗历程中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一以贯之的鲜明立场。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患难与共,始终植根人民,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从人民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愈发丰富。
辽宁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辽宁文化资源丰富,有历史、有底蕴、有题材,场景多、人物多、故事多,是艺术创作的“富矿”,要走进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聚焦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深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必须牢牢扎根辽宁人民的沃土中,始终把人民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在立足于人民群众所关心的世界与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实现对文化的创造与发展。要积极搭建起发挥人民群众聪明才智的平台,让各类文化建设主体力量和文化人才创造力充分展示、竞相迸发,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要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标准来检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使创作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赢得人民群众的好口碑。
聚焦人民需求丰富精神世界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要求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把人民利益、人民意志和人民心声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目标,不断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迈上新台阶。
随着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对高质量文化作品、高水平文化活动、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必须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握人民群众的需求,服务人民、惠及人民,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精神需求。要坚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在提高作品原创力上下足功夫,讲好辽宁故事,巩固全省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推进文化事业迈上新台阶。一方面,要紧紧围绕文化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要不断推动文化形式、文化载体、文化活动创新,深化理念融合、场景融合、业态融合,努力创造出符合时代特点、贴近人民生活的新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享有更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民生答卷厚植发展根基,为辽宁全面振兴凝聚深厚持久的力量。
厚植人民情怀铸就文艺高峰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繁荣文艺创作,推出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文化精品,实现从‘高原’向‘高峰’迈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这为推动文艺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坚持运用先进文化引领方向、鼓舞士气、凝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审时度势、把握规律,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入总结新时代文艺工作面临的新实践、新要求,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深刻回答事关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开启崭新局面。社会主义文艺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在文化建设中坚持厚植人民情怀,在文化创新中彰显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创作出真正触动人心、反映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才能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新时代文艺新华章。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义,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和使命担当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用心用情用力铸就社会主义文艺新辉煌。辽宁具有发展人民文艺的深厚土壤,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我们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牢牢把握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心怀“国之大者”、聚焦“省之要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创作出一大批叫得响、立得住的“辽字号”精品力作。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注入艺术创作中,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在人民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实践中提炼主题、汲取素材,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创新艺术表达,不断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铸就文艺高峰,从而更好地服务人民、滋养人民,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