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5-12 07:10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次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能够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服务群众。”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强调,要持续用力,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其效能高低直接关系到群众获得感与社会稳定度。唯有以党建为引领,从体制机制、组织统筹、明责减负、资源下沉等维度系统施策,才能突破“小马拉大车”的治理困境,实现基层治理从“负重前行”到“轻装快跑”的质效跃升。
优化体制机制,构建贯通高效的制度体系。制度优势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支撑,只有构建上下贯通、协同高效的制度体系,才能将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近年来,大连市以制度创新破题,着力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为基层聚力赋能。通过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挂帅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市级统筹、部门协同、基层落实”的“一盘棋”格局,实现了治理资源的跨层级整合与高效配置。同时,注重强化法治保障,2024年7月1日出台实施《大连市基层社会治理促进条例》,作为全国首部基层治理地方性法规,不仅为基层减负提供了法律遵循,更标志着基层治理从经验驱动向制度驱动的范式转型。在乡街治理层面,通过强化乡街道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职责,赋予其考核权、任免建议权等核心职权,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与“一哨一评”机制,构建起“诉求收集—任务分拨—闭环解决”的全链条响应体系,有效破解了“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治理壁垒。
强化组织统筹,凝聚多元共治的强大合力。基层治理的本质是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过程,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在于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凝聚共识。大连市以党组织为“圆心”,以党建联建为“半径”,画出基层治理最大“同心圆”。通过全域建立街道、社区“大工委”“大党委”,吸纳4000余名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构建起“资源清单—需求清单—项目清单”的对接机制,推动驻区单位从“局外人”变为“合伙人”,成功破解小区停车难、环境整治难等一批“老大难”问题,彰显了党组织整合资源的“磁石效应”。在民生服务领域,创新“红色物业”治理模式,通过建立物业行业党委、推行“一核三联”等“红色物业”四种工作模式,将物业管理纳入基层治理体系,实现了从“无人管”到“有人服”的服务升级。通过推广“和合大院”居民协商自治模式,激活群众自治“神经末梢”,使基层治理从“干部干、群众看”转变为“大家事、大家议”,真正诠释了“治理共同体”的核心要义。通过与驻连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等,着力打造融“学、研、融、践、领”为一体的基层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阵地,助力“幸福新社区”建设。这种“党建引领—多元协同—群众参与”的治理逻辑,本质上是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生动实践。
精准明责减负,激发基层轻装上阵的内生动力。基层负担过重,根源在于权责边界模糊、责任倒挂失衡。大连市以“明责、减负、赋能”为主线,打出基层减负“组合拳”。通过建立村(社区)工作事务准入机制,精准划定基层职责边界,使社区、村工作事务分别精简35%、44%,从源头破解“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的困境;开展“清牌瘦身”行动,将村(社区)保留牌子分别减至16个、15个,让基层干部告别“挂牌满墙、忙于留痕”的形式主义束缚。尤为重要的是,通过优化社区规模(全市新增社区108个,城市社区管辖居民户数平均降至3118户),解决了“小社区管大辖区”的治理难题,为精细化服务创造了条件。同时,依托“大连市基层智慧治理平台”,构建“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的数字化治理场景,实现人口、楼院、业务等700余万条数据的跨部门共享,让基层治理从“经验判断”走向“数据智能”。这些举措不仅是“做减法”的减负实践,更是“做加法”的效能提升,本质上是对基层治理权责关系的系统性重构。
推动资源下沉,夯实基层治理的基础保障。基层治理的效能提升,离不开人、财、物等资源的有力支撑。只有“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才能让基层“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能力成事”。大连市聚焦基层资源短板,打出资源下沉“组合拳”:在人力保障上,市县两级向街道(乡镇)增加行政、事业编制1617名,平均每个街道(乡镇)增编11名,同时在全省率先建立城市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薪酬体系,着力打通从社区书记到事业编制的晋升通道,两年内61名优秀社区书记经过公开招聘转变为事业编制人员,让基层岗位从“留人难”变为“吸引人”;在财力支持上,确保每个社区党组织每年20万元服务群众专项经费足额到位,同步强化村级党组织经费保障,解决基层“无钱办事”的痛点;在能力建设上,深化“全岗通”培训模式,推动基层工作者从“专岗专能”向“一专多能”转变,实现服务能力与治理需求的精准匹配。这种资源下沉不是简单的“输血”,更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造血”功能,让基层治理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本质上是治理理念、治理机制、治理资源的系统性重塑。工作实践启示我们:唯有坚持党建引领这个“核心引擎”,扭住制度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激活多元共治这个“动力因子”,夯实资源保障这个“基础支撑”,才能真正破解基层治理的结构性难题。在新的治理征程上,唯有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才能书写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篇章,让治理效能更好地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